【艺术简历】
李书成,男,汉族,1962年5月出生,海南文昌人,出生于海南石碌,全日制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书画家协会主席、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荣誉理事、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常务副会长、广东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广东书画艺术》杂志社总编辑、《广州文摘报》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中国书画课题班李书成工作室导师,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画院副院长、油画雕塑院副院长。
《和谐空间》国画
在国画创作方面,大胆探索以侧锋技法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所画城市、山水重意趣而非形体,形散而神不散,以情运笔,以笔运墨,笔墨潇洒灵动又不失力度。所绘物象速度感极强,动静结合,都市生活节奏感喷薄而出,完美契合了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山水之趣跃然纸上,宁静而致远。1991年在广东画院成功举办个人侧锋画展,胡一川先生亲笔题赠“梅花香自苦寒来”。《南方日报》评价“李书成侧锋画开创了岭南艺术新天地”。
《鸣风》国画
在油画创作方面,学习借鉴法国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乔治•修拉的“点彩”技法,探索性地将国画的线条与油画的色块、光影和细节处理方法进行融合,独创出“金属晶体”绘画技法:摒弃传统油画的大面积铺陈,撷取国画写意舒展的线条作“筋骨”,下笔有力、笔画短促、以方见多,借笔下苍劲的力道与简短精干的结构,赋予画中物象硬朗坚固的“金属”感。以笔为刀,对画面进行明确切割,并以油画斑斓绚烂的色块作肌肤,在平面上层层堆砌,形成如同钻石、水晶的立体结构;从整体出发,围绕不同的物象主题对色调和光影不断进行细微的调整,使得色块之间不断变化但又相互紧密连接,如“芯线”般迂回穿梭,呈现出“分而不散”的视觉效果,营造出各个角度之下均如“晶体”般通透、连贯的美感,形成辩证统一的画面逻辑。“金属晶体”技法的运用,可有效提升作品的张力,通过灵活调整金属晶体的大小、形状、色调和光影等因素,营造出或张或弛、或厚重或轻巧、或雄浑或通透等不同质感。
《宁静山村》国画
于1992年至1999年期间创作完成个人代表作品——油画《大世纪》。画作宽6.18米、高2.02米,囊括了20世纪至21世纪期间千余位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宗教等领域影响了中华民族进程的伟人志士。画中人物按照时间顺序,以政治人物为核心,分置于长城、长江和黄河之上,整体构图如一只蜿蜒腾飞的巨龙,场景宏大、寓意深远,视觉冲击力极强,饱含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大世纪》。《人民日报》评价《大世纪》为“见证百年历史,荟萃风云人物,用画笔绘就的史诗”。《人民画报》曾用大版面报道《大世纪》,并评价其为“高处人生、笔透百年”。1999年4月,《大世纪》荣获国家版权证书;2002年获国家邮政总局采用,以明信片形式发行;2007年收录于《广东年鉴2007》。
《天地标》囯画
1991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李书成画展”。2006年、2007年,作品连续两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九次、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李书成画展”。2017年,作品入选“北京名家作品展”。自1991年起,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
2009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收藏界关注的中国画家•李书成写实主义油画》。201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李书成画集》。2014年,《美术》以副刊形式整版刊发《李书成油画作品》。2014年,《荣宝斋》以副刊形式整版刊发《2014期刊推荐艺术家——李书成》。2017年,《收藏家》以副刊形式整版刊发《2017年推介艺术家——李书成》。2018年,《荣宝斋》以副刊形式整版刊发《2018年推荐艺术家——李书成》。此外,作品刊登在《美术》、《美术观察》、《收藏家》、《荣宝斋》等国家级期刊和《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报纸媒体上,共百余次。
《山村秋韵》国画
曾被《羊城晚报》评价为“画坛怪杰”;曾被马来西亚《中国报》评价为“画坛拼命三郎”。2001年被中国文化部艺术市场司、天津美术出版社联合授予“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2003年5月被《经济信息时报》评为“学习‘三个代表’先进楷模”。2004年荣获“首届中国书画收藏双年展”银奖、“中国山水二百家”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中国山水画四百家优秀作品奖”。2013年1月,《李书成画集》获评“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2012年度优秀作品奖”。2013年12月,获评广东省民政厅“二0一三年度广东省社会组织模范个人”。2016年1月,作品《寥寥数笔速写人生》获评“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2015年度优秀作品奖”。2017年1月,作品《一画一世界》获评“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2016年度优秀作品奖”。
《云涌山城》国画
山水风景间
作者:李书成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人借以追古溯今、抒怀解意,描摹小视野外的大世界,在译作英文时不知是因为译者的“偷懒”还是“谦逊”而与油画中的风景画共享同一个名字“landscape”。如此说来,山水画、风景画是否全然无差,仅是东西方叫法之异吗?怀着深深的疑问与好奇,我潜入了山水画和风景画之间,慢慢品味与思酌。
《山村雅居》国画
山水画只是墨色的陈铺,比起风景画少了很多色彩的搭配和光影变化,仿佛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顿时被打回原形,失去了许多引人的“魔力”。阅过一幅幅的山水画卷,看过一幅幅的风景油画,只觉山水画中的景物一块山石、一片林野、一群山峦,由近距离的接触不断走远,拉大了观察的视窗和想象的空间,越看越开阔、越品越豁达。风景画总是吸引着人由远走近,一座山、一棵木、一滴水,感觉精致之余,却让人不觉走进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之中。恍悟过来之时,明白了山水画乏味、风景画斑斓仅是表面的理解。
《瑞雪高寒情》国画
山水画中一笔笔看似随意,实则考究藏于墨色、留白之中,这些看似卷轴上的一方小景,实则写着画家满溢的心境和更远的念想和抱负。油画山水要借势于色彩的斑斓却又不可同风景画一般局限于画家眼中的景致,要在创作的心思上开一扇窗,在主要的景致之外添加更多的念想,山山水水自然层叠却不显烦锁与累赘,过渡间自然地将小画面放大成一个大视界;在大致的轮廓中扩充细节,让山石草木悠然自得、恰如其分地分布在画布之中,自然随意又浑然一体。
《古老山村》国画
心里有了念想,下笔便如获神旨,顺着“芯线”出发,勾绘出一条条“芯线”、一块块“金属晶体”。纵横的山石似是无序,但是紧致的石间连线却又成为无序中的有序;葱郁的树木似是散乱,但是层叠的林木却又代言了散乱中的平衡;硬朗的山石貌似一块块呆板的色块,却在边线的勾勒下独立成一块块“金属”,在色彩的渐变和更换中还原了每一块山石独有的一份经历和雕磨;冲击而下的山涧似是一片无声的泼白,但纵然是一颗珠状的水迹都如“晶体”一般剔透,反射着画中旭日投射来的七彩光芒。无心之中,循着“芯线”出发,走出绘画的天地,一切便在无形之中形成一张有形的网,兜住了无形的全局,却又不兜住更深远的遐想。
《秋幕暖乡》国画
临收笔时,轻抿一口清茶,闭目细品之中,不觉有些许晃神:画布上的色彩止不住地飞升,凝为彩珠,溅碎于空气,仅留下黑白灰的渐变、光影和画中远山上的那盏孤灯,隐隐约约,却在指引着什么……这仅是疲惫时的幻象,抑或是理想照进了现实里?心中似是一缕曦辉又夹带着一种莫名的微妙,且行且悟,为着心中的微妙,又踏上了征程。
《暮雨村庄》国画
云岭深壑扬清音
——李书成山水画谈薮
作者:何平
中国油画大师靳尚谊说过:“一个人绘画基础的厚度,往往能决定其日后艺术创作的高度。”
对于浸淫翰墨近半个世纪的李书成说来,他从素描、白描、造型、敷彩……从传统到创新,从具象到意象,再从侧锋到积墨。李书成一路走来,博观约取,他擅于吸收画坛各大流派的精华,由技进艺、由量而质、由质至臻的过程,系脚踏留印,夯坝实土的过程,非一日所为,乃毕生穷修之功。
《秋收》国画
若论李书成的中国山水画,与其油画的成就相比亦不遑多让,各领风骚。李书成称,他是先学国画后习油画的,特别在山水画上下过苦功夫。在国画领域的探索中,他常常感到南北两派风格之差异,技法之迥殊:南派婉约精妙、变幻婀娜、线条灵动;北派意蕴沉雄、气象恢宏、笔墨泼洒。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方人,李书成无意当两者的枢纽,更不屑画地为牢或南榫北卯。他认为,艺术不能镶嵌,只可融合。李书成随情怀所向,创作理念入古出新,欲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于是,李书成在研习岭南画派的同时,北望长空,寻觅星宿。他时常陶醉于张大千晚年的泼墨大写意;云游于李可染雄浑朴茂的积墨山水;痴迷于陆俨少云水律动的意态情趣;行吟于何海霞朗朗逸气的青绿山水……
《深秋牧歌》国画
南融北汇
《源水》是李书成早期创作的一幅丈二大山水,一阙对故乡厚土的颂歌。画面呈现出三大一少:大尺牍(举凡画幅大不足为大,内涵丰裕始见功夫);大气象(千峰万壑,百溪汇源);大写意(水墨淋漓,恣意纵横);少铺陈(鲜赘述,少冗笔)。
《沿海城市》国画
该画静中见禅,寂寂寥寥、莽莽苍苍,浓墨化彩,由深黛渐次淡赭。山景崖壑崔嵬,亦色亦空,亦静亦动。用绘山之墨绘林,复用绘林之墨绘山,山林尽染;以写云之意写雾,复以写雾之意写云,云雾氤氲。水貌仪态万千,时而逶迤,时而汇合,时而奔泻,终极归源,势成浩浩荡荡的滚滚东流……此时此刻的作者,想必神驰八极,搦管蘸墨,笔意澎湃。或侧锋积墨,或反复皴染,或泼墨设彩,笔墨驾轻就熟,道法自然,意蕴陡生。
《峪峦春暮》囯画
好一幅水坞莽林之巨构,它十分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催化出某种若有若无,无中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人情怀。既具岭南画派笔墨线条的精雕细琢,又有北派大色块皴擦烘染的泼洒铺张,两者相互渗透,个中仍有一股率意与粗犷的性灵洋溢其间,可谓南风北格的圆融契合。李书成笔下的清山秀水,古村莽林,气象万千。他绘岚霭当以骋怀,写景实则为抒情,藉山水常作咏志。
题图《源水》:寓意人生长路漫漫,只有源头活水常注,生命之舟方可扬帆启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源水》国画
侧锋积墨
忽如一夜秋风劲,黄了稻田,红了枫林,熟了庄稼,乐了山民的心。此为《山村秋韵》所描摹之景致。诗人郭小川曾在《团泊洼的秋天》中咏哦道:“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不是吗,君不见那弯弯的小溪绕着村郭潺潺流过,岸柳在凉爽的秋风中摇摇曳曳,参天古树上的枯叶沙沙作响,飘萧轻飏。农夫田畴牧牛,刈稻拾穗,打粮晒谷,从事着秋收,欲将希望的种子冬藏,再待来年春风化雨,万物苏生。李书成通过侧锋积墨法,令眼前呈现一派寥廓秋光的豁然景象,一脉浓得化不开的秋意,教人在美的意蕴中感知秋日之山川。
《城河》国画
李书成曾有段回忆:“自幼行山,看林木花鸟、飞瀑溪涧;听风过松涛、泉水叮咚。初时是孩童无知的嬉戏打闹,渐长时学会了潜心观赏。山水,从稚童的乐园变为镌刻在心中的风景,一一攥在手中、落入笔下、印在脑里。”山光水色是画的源泉;画是水色山光的升华。古人绘画常以悲秋示人:清秋瘦水,残霞落日,寡淡自怜,不解愁肠……而李书成的《山村秋韵》却立意明豁奇峻,秋高天朗,弥漫着对山乡生活的热忱向往,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讴歌宁静中渐渐递嬗的乡居田园。就其技法而言,侧锋——疏繁向简;积墨——厚积薄发。画面旷达而不失细微,灵动而不失厚重,斑驳而不失统一。虚与实相生,人与物共鸣。把“秋”的意象点染得淋漓尽致。正应诗云:“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壑峦云涌》国画
入古出今
《古老山村》着意刻画一个“古”字,运笔高古狂狷,表意灵性率真。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不经意间,历史的厚重感随着毫端的反复皴染而迭出,层层叠叠的崖壑,仿佛被来自远古洪荒的年轮风化着、剥落着,遗下了青砖灰瓦的古村落。
李书成认为:“艺术创作须有高度、有自为、有肌理的结合,三位一体,方能积墨为雄。”换言之,立意—创新—技巧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三者有先有后,互为表里,递进深化。他曾尝试用水墨流动的形式,去营造一种沧桑又古朴的迷离氛围,效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真可谓“笔端纳拙味,墨色释清气”。
《秋暮山乡》国画
在谈及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时,李书成讲过一句话:“画画到了一定的层次,技艺通常并不重要,一切实验与探索都可以重头再来,唯独‘专注度’决定你是平庸还是出色,它能引领你和你的作品走向艺术创作之巅。”“专注度”——与其说是一个过程,毋宁说是一种态度,一种能让你向高度进化的态度。
西晋文学家左思诗云:“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李书成恰似一位吟啸徐行的诗人,无需丝竹管弦,却以一柄濡毫,一池芳墨,为家山咏叹,为时代放歌,为苍天厚土留下不尽的清音!
《山村鸣和》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