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黄河颂》,1972
陈仁,《突破》,1985
《突破》借由一个跳高的体育动作,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与诉求,这件作品在1987年参加了美国加州亚太博物馆举办的“开门之后: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代绘画展”,作为“文革”以后中国艺术首次在海外的展览,《突破》表达了艺术家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期待。
展览的第四部分为“从神性到日常”。肖像画所描绘的对象如果不是艺术家本人(即自画像),其创作条件与种类往往取决于委托人自身的社会阶层。艺术家选用的绘画技巧可以反映他们所处历史时代发生的社会变革。新中国的成立产生了与新的政权、新的文艺方针相适应的艺术任务。绘画成为再现并向大众传播历史事件、意识形态、领袖形象的重要媒介之一。“文革”时期的艺术形成了人物构图“三突出”、英雄形象“高大全”、色彩使用“红光亮” 的特点。政治领袖形象的英雄化以及大规模文艺宣传所造成的个人崇拜现象,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由狂热回归理性。
艺术家、理论家对于艺术表达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关系的反思,在“黄山会议”、“85新潮”艺术运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等事件中展开了深入探讨。肖像画逐渐脱离为身份特殊的人创造符合某种美学标准的图像的功能。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出艺术家自由选取创作对象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将观众的视线从对崇高形象的仰望引向对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