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时前,你可以游览上海绝大多数的美术馆;18时,只有少数几家美术馆可以去碰碰运气;到了19时,能去的美术馆只剩下明珠美术馆(周六至周日)、新视艺正和美术馆、昊美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周四、周六)等;真到了21时,大部分美术馆已经“睡”了,只有零星一两家展厅里还亮着灯,接待着意犹未尽的观众。
前不久,刘海粟美术馆每周三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除了讲座,也可以观看展览。刘海粟美术馆成为上海鲜有的开设夜场的公立美术馆。这一小小的改变引发行业内外热议:美术馆夜场开放能否成为常态?此前上海博物馆推出多场“博物馆之夜”活动,仍难以满足大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在国外,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会在周五、周六开放至晚上。
城市的夜晚,在剧场、电影院之外,应有更多关乎市民文化素养的选择。
把“周末”挪到“晚上”
18时许,延安西路车水马龙,对面的刘海粟美术馆逐渐被夜色笼罩,大厅里还亮着灯。3月27日当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时有一两个撑伞的人朝美术馆的亮光走来,夜场即将开始。
去年底,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夜场计划,在每周三延长开放至21时,邀请中青年艺术家、学者开展讲座、艺术体验课等,并开放相应展览。27日晚,策展人、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伊尔带来以“刘海粟与后印象”为主题的脱口秀。
早到的观众在B1层欣赏美术作品
由于下雨,担心观众迟到,负责签到的志愿者老张和刘海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赵姝萍商量后,把开始时间推迟10分钟。罗伊尔粉丝众多,110个名额全部约满,还有许多人留言希望参与。俯身签字的观众大都穿着时尚,名单上不少是英文名字。19时,一直等在角落的男青年走过来怯怯地问,“可以进去吗?”考虑到现场还有空位,老张决定为他网开一面。男青年姓汪,从安徽刚来上海两周,白天他要工作,夜晚才是他享受文化艺术的时间。前一个周三,刘海粟美术馆夜场活动邀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徐建融讲解20世纪的海上花鸟画,小汪为错过这场讲座感到非常惋惜。“如果美术馆再多些夜场,上海有那么多名家,真想一个个听下来。”
19时10分,脱口秀开讲。赵姝萍打开手机看某家艺术媒体的实时直播,短短2分钟,在线人数接近1000人。以前,像这样的活动主要安排在周末,来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观众或亲子群体,上座率有时只有20%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