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文博产业的走红,校园里内也刮起了一股博物馆热潮。保守估计,我国的校园博物馆至少有450座。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每年冷清的参观人数——平均每馆的年观众量仅为五万人。
高校博物馆只是高校历史藏品的“储物间”吗?如何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属性、做大影响力?在今天召开的“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多位博物馆专家们表示,各个高校博物馆其实是个科学文化的大宝库,其学术气质更是“无与伦比”,关键要发挥特色,讲好展品故事。
高校博物馆自带“纯粹”品质,挖宝工作更考验“人本思想”
仔细盘一盘,高校里的宝藏真不少: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里有一条长达18.4米的抹香鲸标本;华东政法大学则收藏了“华人神探”李昌钰的侦查工具;东华大学的学校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展品都是大学的学术积淀。
虽然,它们隐身于“象牙塔”里,规模和影响力有限,但“象牙塔”也恰是它最大的特色——这里自带一种学术气质。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动情得说:“这里有着对学术忠诚与热爱的氛围,有着丰富的学科资源。这里会是观众们感受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