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品味牧溪的笔墨与法国摄影师的另类视角(组图)

品味牧溪的笔墨与法国摄影师的另类视角(组图)

2019-05-15 09:18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拿破破Napopo,小鹿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牧溪《六柿图》©MIHOMUSEUM

《六柿图》的纸张质地紧密,白中微微泛黄,看起来颇为厚实,能够比较好地与墨的干湿相契合,并达到牧溪的心理预期,这似乎道出了牧溪的用纸倾向。《六柿图》由于历史原因,右侧有些许残破,其中右二和右三两枚柿子有过“补笔”。通过现场观察可知,纸张特点与北京故宫《写生图》卷非常接近。《六柿图》中的柿子先用比较粗的笔道,绘出其大致轮廓,后用墨染出柿子的果皮,最后用浓黑的墨色绘出柿子的蒂和把儿,这种用笔技巧与北京故宫《写生图》卷中众多果实的描写特点一致。同时,《栗图》的折枝构图,叶脉干湿控制的习惯,叶子的染法,与故宫《写生图》卷中的一枝枇杷高度一致。

非常凑巧的是,在台北故宫的“来禽图”特展上,台北故宫《写生图》卷也终于展卷。台北《写生图》卷用笔更接近明代水墨写意画,画卷最末处的款子,明显是从别处移来的。这就说明这是一卷经过拼配,画心是明代早期临摹的画卷。而那个被切过来的款子所用的纸张,与《栗·柿图》接近。

通过梳理其中的逻辑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用纸还是用笔,故宫《写生图卷》、台北故宫《写生图》卷的款子、龙光院《栗·柿图》都出自一手。换句话说,它们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真伪情况“一荣俱荣”。徐邦达先生认为,故宫《写生图》卷后沈周题跋遭到涂改,“似非牧溪之画”,倒也没有直指画作本身的技法和风格问题。

一场展览或许不能把作品前面的“传”字去掉,但不论《栗·柿图》的真伪如何,我见到了这件传说中的名品,也会一直记得深夜里,在展品目录发现它的名字,躲在被窝里窃笑欣喜的那个深夜。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