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剩一片废墟的圆明园,当初为什么会建造?2018-07-31
1644年,明代朱氏家族经营了200多年的皇宫——紫禁城落入满人手里了。这皇宫虽然看上去雄伟壮丽,却并不适合满人居住,因为它的新主人觉得,挺大的一个宫城,却被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封闭的空间,高耸的宫墙阻碍了视线不说,还影响空气流通。这些和他们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夏天一到,酷热干燥的皇宫使他们难以忍受。总之,北京的气候、地理、人文等各方面都使满人不舒服。所以,从一开始起,满清皇帝就有意要从外城进行调整。以前元代是建城,明代是固城,都是在城内进行的。到了大清,则是从外围来进行一种新的布局。这个想法直到40年后才得以实现。1684年,康熙皇帝找来找去,相中了北京西郊海淀这个地方。这...
揭晓: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特别奖”名单2013-02-25
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是由成都蓉城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研究院(香港)与中国设计师协会(CDA)策划主办的大型艺术活动。通过前后四届展览的成功举办,学年展现已成为高等院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届学年展共计收到来自全国近千所高校的有效投稿作品9257件。展览评选继续以大美术、大写意与大设计、大创意的评选理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佳作,在确保艺术质量和学术水准的前提下,既做到广泛掇英,又保证宁缺毋滥。本届学年展最终评出美术造型类获奖作品27...
王世襄藏品的市场品牌价值(组图)2014-05-30
耄耋之年 佳作辈出(图)2017-08-24
明代袁尚统《枯树寒鸦图》明代出了不少高寿书画家,八十九岁的大书画家文徵明(衡山),以其寿高名重的艺术地位,足以让世人为之惊叹和崇敬!而另一位明代画家袁尚统,也寿居高位九十一,画虽不具文衡山名高位重,然寿龄则高出文二岁。且画风造诣之独特,也影响了后期不少名画家,如山阴任伯年等。袁尚统寿高而笔健,画笔从不显衰年乏力之颓靡状,决可喻“人画俱老”之妙境。明代著名画家袁尚统(1570—?),关于其生卒年历来说法不一,郭味蕖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乃据北京故宫所藏《岁朝图》“辛丑元旦画于竹深处,九十二翁袁尚统”之题推定,其生应为1570年,故《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绘画图录》《中国美术辞典》《中国美术...
海派名家作品将亮相拍场(组图)2015-04-02
陆俨少 书法 谢稚柳 山水 韩敏 仕女图 熊松泉 雄狮图胡考 清谷幽泉宋业伟 王维诗书法行草周慧君 书法施大畏 霸王别姬2015年4月28日,又是一个桃红柳绿的季节,和徽因一样走失在四月天。上海熙雅拍卖有限公司2015春季上海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熙世雅藏”即将在上海宾馆举槌。方增先 仕女图走过了秋的怠倦,冬的凄寒,重拾春的旧梦。上海熙雅拍卖有限公司此次春拍携手上海文联艺术品鉴定中心举办此次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此次拍卖会 立足上海,以海派画家作品为主,兼顾瓷器、玉器、杂项...
纸上园景寄此兴——古代园林绘画的观看视角2024-01-15
“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园林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创造,通过在土地上修景建亭、掇山置石、疏池理水、植树养花等方式,打造供人游览休憩的空间。居者可登山、涉水、泛舟、垂钓、踏青,日涉成趣。中国的园林营造历史十分悠久,南北朝时,中国园林已初具雏形,并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面貌,有着“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仿王维辋川图·局部 (传)王蒙在中国历史上,造园之人多工绘事,因此园林也参画意,诗情画意成为造园的核心理念。园成必设书斋、吟馆等读书吟诗赏画挥毫之所,故而园林雅集、文酒之会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留下了大量名篇巨作供后人学习品赏,传承与创新。西园雅集图 (...
(图)清康熙紫砂彩绘山水笔海赏析2011-05-16
清康熙紫砂彩绘山水笔海 近日,本市紫砂器收藏鉴赏家、“上海壶之宝馆”馆主吴士保先生,在本市河南南路多宝古玩城举办“壶之宝馆”典藏精品展,让人们领略到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 展览中,一件彩绘山水笔海十分引人注目。这件笔海高170毫米,口径170毫米,底刻“康熙御制”楷书方印,是大清康熙皇帝皇宫之御用品。此笔海用团泥制成,珐琅彩绘山水。其彩绘山水尤为精彩,以清初“四王”绘画为蓝本,法度严谨,底蕴深厚,所绘之处笔笔精细,纤毫可见,行家叹为不得多见的珍品。 吴士保从事紫砂器收藏近30年,精于紫砂器鉴...
青春雨——记旅日画家袁波2009-09-04
青年画家袁波旅居日本多年,他的水墨画展示出小写意——大写意——抽象写意的演变脉络。多年的苦学和阅历使他的作品逐步形成自己生机勃发的独特风格。 袁波1955年生于河北保定。自幼喜书爱画,19岁拜画家刘志义为师,深得中国传统水墨精神之要义。33岁在北京画店举办刘志义、崔文海、袁波师生三人展后,旋即赴日本及欧美游学深造,对世界艺术的观念、手法多有汲取。他每年都有作品送国际展出并获奖。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西班牙等国都留有他的画迹和影响。但他的艺...
康熙帝对天文的尊重地理的重视,对北京城皇家园林的发展起到了至...2020-12-15
对中国传统的堪舆知识,康熙是掌握得很好的,他能够尊重天文,重视地理的脉象。他也看出了经过元明两代建立起来的北京城西北角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协调好西北角与西山龙脉之间的平衡。所以,西北方向一定要有水,有园林,要营造一种山与水的和谐,这样才能更好地采气送脉,把西山的脉引进城里来,形成天人相应的格局,这样才能造就大清政权的皇恩浩荡。当然,康熙也知道故宫是中规中矩的风水宝地,不但有龙脉,而且还是水陆两条龙,但康熙大帝就是有信心:西山龙脉源自天下龙脉始祖昆仑山,一旦连接上这条龙脉,统一天下还不是易如反掌?所以,康熙就选定在北京西郊营建他的三山五园,在皇宫外进行一种调整。康熙还是有眼光的,这...
鲍春圃和《名人书简墨迹》(图)2014-04-16
鲍漱芳辑刻《安素轩石刻》拓本(局部) 鲍春圃藏有《清代名人书简墨迹》38通。这些书简原是乾嘉年间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和他的次子勋茂珍藏的。勋茂,号树堂,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侍御、军机处行走等职,工书善鉴。平生慷慨好义,竭力施与,终身不倦。居台言东时,结交名公硕彦至多。从他遗存的书简中得知有袁枚、纪昀、朱圭、梁同书、刘墉、铁保、孙星衍、伊秉绶、张问陶、王芑孙、鲍桂星等27人。鲍志道居扬州时与诗人袁枚结交甚契。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中,有《龙山慈孝堂图为鲍肯园题》一篇,就是为鲍志道作的。在书简中,可以看出鲍志道曾资助袁枚刻书和赈济,袁枚为妹妹治丧一事。信一开头便说:“老长兄关切之情,...
(多图)琼瑶5亿豪宅曝光 大隐隐于市2011-10-31
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同庆盌上拍苏富比(组图)2018-12-10
清康熙 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同庆盌一对《康熙御制》款 ,直径11公分估价:450,000–550,000 欧元此对罕有瓷盌来自一组少数胭脂红或珊瑚红地加彩之器,题款「御制」,乃为帝王所用,将于12月11日巴黎苏富比亚洲艺术拍卖会上拍。此品虽识为御用之器,但应在景德镇绘饰。五彩技法盛行于康熙一朝,景德镇御窑沿用此技,直至瓷匠熟作造办处传来创新发展之粉彩瓷绘技法。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清康熙 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同庆盌一对《康熙御制》款 ,直径11公分估价:450,000–550,000 欧元此类瓷盌为世界各地重要私人藏家及博物馆所藏;一对由台北国立...
2022年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专题报道:方坤(组图)2022-06-07
【艺术简历】方坤,中国画家。大学学历,90年代末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专业。现为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可染画院、广州画院特聘画家,岭南画院签约画家。从事中国画创作40余年,作品雄浑大气,个人风格突出,是我国当代最具艺术个性的山水画家之一。曾在贵州国画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山东省美术馆、绍兴美术馆、阳江市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广州恒源博物馆、贵阳美术馆、岭南美术馆、肇庆美术馆等举办个人画展。多件作品分别由全国政协,中央党校,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江苏省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古元美术馆,岭南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康熙十二月令花神杯亮相佳士得秋拍(组图)2018-10-31
清康熙青花十二月令花神杯一套十二件 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每杯口径 6.5 cm.估价待询2018年11月28日,佳士得将在香港秋拍期间隆重呈献“整套齐全”、“全康熙”、“全青花”、“全双行六字”及“品相全美”的“五全”康熙青花十二月令花神杯。每只杯胎薄如纸,釉润如玉。杯外壁以青花一面绘十二种不同花卉时,将诗、书、画、印结合一体,仿若十二开册页,按农历各月,每月使用一杯,极具玩赏价值。学界一直对花神杯及十二月令之配对存有不同见解,例如“水仙杯”即有属农历十一或十二月之说;“梅花杯”亦有属正月或十二月之说。本图录之配对,是参照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一书;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亦在其1995...
牛——《耕织图》中不可或缺的主角(组图)2021-02-18
中华以农事开国,历代封建帝王无不以农桑为天下之本,为了表明自己重视农桑的治国态度,“耕织图”就成为历代皇帝所提倡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而牛则是《耕织图》中不可或缺的主角。提起《耕织图》,就不得不提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县令楼璹。当时的统治者宋高宗赵构进学重视农桑,楼璹在任职县令期间,也认识到耕种和纺织的重要性,深觉从事耕种和纺织的百姓很辛苦,就开始绘制《耕织图》。为了真实、准确地再现农人的耕织场景,楼璹跑遍周边的乡镇和村庄,深入田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与方法,并通过以诗配画的方式,系统描绘了江南地区耕作与蚕织的工序和技术。狩野永纳刊本《耕织图》&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