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洪牛盖双套组,成交价78.2万元
周桂珍曼生提梁壶,成交价23万元
2015年12月,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紫泥载道——文人紫砂”专场,推出了一批台湾藏家旧藏的宜兴紫砂壶,在其背后,是一段台湾和宜兴两地的紫砂收藏往事。
一次旅行,一个开端
1979年10月,香港的罗桂祥博士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宜兴之旅。一时间,香港人要来的消息为这个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古镇悄然带来了一丝波澜,但没有人会想到,他的到来最终会成为了那样重要的一个契机。在宜兴考察期间,罗先生在厂方的安排下,与当时技术顶尖的20位紫砂艺人见了面,提出让他们按照明清时期老壶的器型制作一批紫砂作品,并特别要求在每把壶上刻上作者的姓名,这批作品由此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销往境外的紫砂。
初到港台,紫艺聚贤
此后不久,罗先生再次造访宜兴,并于1981年9月携顾景舟、徐秀棠、高海庚和宋伯胤组成的江苏省陶瓷代表团前往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活动。期间,他们共同参与了“宜兴紫砂陶艺展”、专题讲座、工艺示范表演等项目,顾老亦亲自上场为来宾讲解紫砂的文化渊源,这一系列的活动引起港、台茶界人士对于宜兴紫砂茗壶的高度兴趣,引领了紫砂时代的一个新开端。10月,罗桂祥博士将自己珍藏的476件陶瓷茶具捐献给了香港市政局,在原海陆空三军司令部建立了“香港茶具文物馆”,之前在宜兴订购的那批仿古作品更是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使紫砂文化迅速地在港台范围内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