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弗兰克·奥尔巴赫:他创作的核心就是“超越一切的孤独”

弗兰克·奥尔巴赫:他创作的核心就是“超越一切的孤独”

2024-12-13 11:20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乃清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William Feaver II头像》2008

弗洛伊德郑重其事地鞠了一躬

1956年1月,24岁的奥尔巴赫在伦敦至美画廊举办首次个展,拿出了他富于实验精神的24幅油画:8幅城市风景、10幅“E.O.W.头像”、4幅“E.O.W.裸身像”、两幅好友莱昂·科索夫的头像。“1952至1956年间,我一直在自我的世界里驰骋,哪怕只有一分精力,我也会把它用在创作上,献上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承诺和勇气。”

奥尔巴赫的首秀被艺术界视作一大事件,评论家盛赞——“这次个展是1949年弗朗西斯·培根个展后英国画家举办的最振奋人心、最令人难忘的展览……奥尔巴赫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伟大画家具备的特质:无所畏惧、匠心独具……这是一位以绘画重塑现实的青年艺术家。”

事实上,奥尔巴赫的作品很早就引起培根的关注,培根还鼓动他的朋友卢西安·弗洛伊德出席展览开幕式。弗洛伊德回忆自己初次看到奥尔巴赫的作品:“当时我就在心里感叹:真敢用颜料啊!……颜料成堆出现在画面上,构成了一幅幅作品。”50年后,奥尔巴赫在一次采访中追忆当时情景:“我记得卢西安离开展馆时,郑重其事地鞠了一个躬。”

奥尔巴赫的肖像画有全身像,也有半身像,但归根到底,真正的剧情始于颈部以上。在1954年的《莱昂·科索夫头像》及其后几年创作的多幅《E.O.W.头像》中,人物面孔自阴影中浮现,头部低垂并转向一侧、陷入沉思,眼睛犹如黑洞,光线落在颧骨和眉毛上,奥尔巴赫仿佛在挖掘通往大脑的途径。也许出于致敬,弗洛伊德1975年至1976年以奥尔巴赫为模特绘制的肖像就画了个拉长颅骨的头像,画中的奥尔巴赫垂首颔胸、愁眉紧锁、眼帘低垂,观者无法窥见他的眼神,只能凝视那忧虑重重的秃头顶。

隐士、苦行僧、工作狂……外界曾以各种词汇形容奥尔巴赫。数十年来,他深居简出,基本都在大英博物馆以北、摄政公园以东的莫宁顿环路的工作室里,日常生活似乎永远不变:每天早晨7点前起床,在安静的街道上画几张素描,然后去工作室创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奥尔巴赫只与几十年来一直给他当模特的几个人合作。正如艺术史家凯瑟琳·兰珀特(Catherine Lampert,奥尔巴赫模特之一)所言:“他每晚都是独自一人,这是他的选择。”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模特无法来到画室,年逾九十的奥尔巴赫创作了多幅自画像。画中的他,有时像自由翱翔的小鸟,有时像布满年轮的古树,有时仿佛风暴中屹立不倒的巨石。“年轻时我的脑袋看上去挺普通,当我生出更多皱纹、眼袋越来越大时,我反倒觉得自己越来越有特点了……模特们来画室有时吵吵嚷嚷,如今我画自画像,可以重温从前独自作画时那种沉默的感觉了。”

正如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1990年代写过备受赞誉的关于奥尔巴赫的专著)所言,这位德国出生的英国艺术家,他创作的核心就是某种“超越一切的孤独”。

1931年4月,奥尔巴赫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家庭,父亲是名专利律师,母亲曾受过艺术训练,他是家中独子。1939年,为躲避纳粹迫害,奥尔巴赫的父母将年仅7岁的他经由“儿童运输计划”送往英国,不幸的是,他的双亲不久后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遇难。

“由于我的出身,死亡成了避绕不开的话题。我的创作表达与如影随形的死亡紧密联系,直指艺术的终极意义:将时间凝固,让作品进入永恒……创作成功时,画家就好像在死亡面前获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

定居英国后,奥尔巴赫入读肯特郡收留犹太孤儿的教育机构邦斯学院,年少的他不仅展现了艺术天赋,还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成为画家后,他曾将自己的创作和表演类比:“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团块:我竭力栖身其中,想成为这个立体实物——好比一个演员要进入某个角色,就想成为他的一部分。”

1948年中学毕业后,奥尔巴赫加入一个剧社,在火炬剧场排演《悔憾之屋》时,他饰演一个勤务兵,“候场”等着他的台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得很明确……他常为那些参悟人生的角色发声,我甚至觉得他们会穿门而入。”排演时间很长,奥尔巴赫在剧场过夜时常睡在座位底下。正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在另一剧组排戏的埃斯特拉·韦斯特(Estella Olive West),她后来成了他最重要的模特之一——诸多画作中的“E.O.W.”。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