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面向公众开放。5月1日至10月31日,《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在广州美术馆新馆展出。展览将国内多个城市群纳入比照框架,并扩展至东南亚、亚洲以及具有东方因素的西方艺术场域,希望在相互映照中,探讨南方文化艺术网络的多样性和跨际交流的形廓。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沿,以开放的姿态与活力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宽阔的土壤。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珠三角,或以珠三角为中心透视全球当代艺术文化现象,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研究现象。”联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说,“南方”超越了区域化建构,更多代表了一种颇具创造力的视角。“它将引领着我们走进那纷纭庞杂的艺术实践以及与之深刻勾连的历史、思想、文化的关系丛林。”
2024年5月8日,“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现场,广州美术馆新馆(视觉中国)
2002年,胡斌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广东美术馆工作,此后参与和策划过“广州三年展”、“造城运动——东成西就艺术展”、“超级英雄——广州艺术新势力联展”等等展览。2015年,胡斌回母校广美任职,从事教学、研究和策展工作。自2005年开始独立策展至今,胡斌见证和参与了广东非常多重要的艺术活动,他将对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的观察和体悟,与对中国近现代、当代艺术的研究和策划以及对海外艺术的研究联系起来。他注重发掘广东艺术的历史厚度和创新元素,“希望能从本土出发,联系起更广泛的艺术史或策展的关系网络。”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与胡斌的对话。
“无厘头”的活力与广东艺术的本土性
南方人物周刊:从你1998年到广州美术学院读艺术史,到2005年第一次策展,再到如今在广美担任艺术与人文学院的院长,其间你见证和参与了广东非常多重要的艺术活动,对广东当代艺术生态应该有很多观察和体悟。
胡斌:刚开始工作时,第一站在广东美术馆协助策展和做研究,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我回到广美任教,但我的工作一直跟策展、跟美术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教书时也会在外面策展,还参与一些民营美术馆的工作。
再到2015年,我入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负责相关的管理工作,这时早期的工作经验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照。我沿着以前的这种思索,试图为广美的美术馆也搭建研究和管理上的组织架构。
在研究上,一方面还是要着力于本土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关系的历史梳理。我们把广美与20世纪的美术联系在一起,后来从广美逐渐推广到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而且在某些个案上挖掘与海外的联系。
还有一个方面是着力于当下,而且这个当下是与历史高度联系的。比如我们那时候做珠三角艺术单位的研究,探索珠三角的艺术团体,包括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团体,也包括广州三年展在内的一些展览,观察这些组织在当下有什么新的变化,构成我持续关注的一个点。后来随着我们团队或美术馆集群的力量越来越大,对海外包括对东南亚的研究越来越扩展。
在这样的一个架构下,我们还推出了不少历史研究性的个案的展览,包括胡一川、黄新波等等。但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整体的现象,比如关于海洋文化艺术的、关于珠三角水乡的,当然也包括新兴木刻,因为新兴木刻在广东是非常重要的现象。
近几年我回到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负责管理工作。我的考虑是我一方面非常重视实践性的工作,重视社会参与的艺术行动,也力图在策展等活动中找到一种回溯、观察、研究历史的视角。我希望我的艺术史研究能与当下保持联系。
在这些研究中,我也时刻对近现代、对当代的艺术现象保持动态的关注,时不时会推出我策划的一些展览。我希望策展和研究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融合,而不是被淹没在众多繁杂的事物之中。
近期我在近现代美术史个案的拓展和一些阶段性的整体现象上有一些新的研究心得,所以在近期的策展上也会推出。比如即将推出的一个关于身体在课堂的展览,就与高校里的身体研究和身体教学有关。这种展览不是一般的教学展,而是把教学放到我们整个当代艺术的语境里考察,找到一些可能极具爆发力和潜力,但又在特殊语境下被掩盖的一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