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启幕。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此次展览以“复制洞窟+文物+壁画彩塑+文化体验”为架构,全景展现敦煌艺术的千年积淀与丝路文明的开放包容。展览历时三年精心研究、策划与筹备,依托高精度数字技术与匠心手作,将跨越十个朝代的九座莫高窟艺术精华,近300幅/件高保真壁画与彩塑,凝练于逾3000平方米展厅中。
九大复制洞窟:穿越时空的震撼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共呈现九座复制洞窟,近300幅/件临摹壁画、雕塑及文物真迹,刷新敦煌艺术主题展览史的多个纪录:展线最长、展期最久、展示复制洞窟数量最多、展品最丰富、专题内容最全,将首次实现“在敦煌之外呈现最完整的敦煌”。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本次展览核心亮点之一是以尖端技术复制的九座洞窟:西魏第285窟、初唐第57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盛唐第45窟、榆林窟中唐第25窟、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和元代第3窟。涵盖从北魏至元代跨越十个朝代的经典之作,既有展现多元文明交融的丝路盛景,亦有佛教中国化的艺术巅峰,还有藏经洞出土精美文物数字化回归成果。
晚唐第17窟(藏经洞)
初唐第220窟
初唐第2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瑰丽壁画描绘唐代开国气象与丝路商旅,见证初唐艺术鼎盛与文明交融。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曾评价该窟的壁画,“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绘画。”其中,药师变中的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称之为“胡旋舞”)及其乐队是研究乐舞的宝贵资料。
现场讲解员韩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盛唐第217窟甚至在敦煌当地都未对外开放,“展览系首次全球公开展示其复刻版本,对观众而言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此窟是敦煌豪门——阴氏家族出资兴建,建窟时间约为唐朝神龙至景龙年间(705—709年)。洞窟形制为覆斗顶殿堂式,西壁龛内仅存佛像一身,为清代重修。窟中壁画保存完好,结构精巧,线条细腻,色彩鲜艳,艺术技巧臻于成熟,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大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