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回望“染着硝烟的艺术”,感受关山月抗战画中的民族精神

回望“染着硝烟的艺术”,感受关山月抗战画中的民族精神

2025-09-10 10:33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dcoroig2c805yrkzvi.png

关山月《归帆》

在“烽烟与海潮”这一篇章中,展览以“烽烟与海潮”的意象并置为脉络,探察关山月穿行于历史褶皱间的笔触——战时化作民族救亡的沉痛呐喊,和平年代则流淌为对人民生活的深情礼赞。

4、山水与家园

1940年,关山月经由在澳门、香港、桂林等地举办“抗战画展”,广识高剑父师门之外的文艺界与政界群英,这对他抗战时期的新国画探索影响深远。同年底,他有西南苗区之旅,意在深入民间现实生活,通过写生寻找更为恰切的绘画语言。

关山月曾言:“不能有前方而无后方,有抗战而无山水。”他在抗战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是将民族救亡意识注入传统绘画的艺术革新。可以看见,关山月在《漓江百里图》这幅26米的长卷表现了时值秋冬的漓江面貌,而关山与语境中的“后方”“山水”实际上就是前方抗战守卫的家国山河。在跨越半个世纪后,关山月又重游旧地,作出《漓江百里春》,是表明对旧伤痕的永志不忘,也是对“新山河”的深情礼赞。

1943年到1944年间,关山月曾访塞北、游边疆,描绘当地的民族生活,体现了画家浓烈的家国统一的情怀和愿景。于佑任在关山月的《鞭马图》上手书“勒马沙场,祖国永护”,也意在说明边塞的牧民以及那片区域,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守护者在始终保卫祖国不受侵犯。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