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给土地下跪,拜农民为师,严学章蟹派诗书画展的文化启示

给土地下跪,拜农民为师,严学章蟹派诗书画展的文化启示

2025-10-27 09:33 文章来源:横行不霸道公众号  作者:井坡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

最近,《中国书画报》的一篇报道,引起了较大的关注,说的是艺术家严学章在西安办诗书画展,一个“十六字经”,一个“给农民下跪”,发人深省。

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严学章“十六字经”蟹派诗书画西安展以“给土地下跪,拜农民为师”为核心主题,在西安市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掀起了一场文化与艺术的深度对话。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对艺术本质的深刻叩问。严学章以蟹派艺术为载体,通过诗书画融合、学术思辨与行为艺术的创新表达,将“扎根土地、服务人民”的理念具象化,为中国书画乃至整个文艺界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启示。

图片

一、策展主题:土地是艺术的根脉,人民是创作的源泉

展览以蟹派“横行不霸道”学术理念为统领,以严学章提出的“十六字经”——“以我为根、以中为本、以西为用、以时为新”为核心,构建了“创生、土地、种子、嫁接、果实”五大板块。这一策展逻辑深刻揭示了艺术创作与土地、人民的内在联系。

1. 土地作为创作母题的情感共鸣

展览中,《农民工》《继续打井》《车堵道开图》等作品直接取材于陕西农村生活与终南山采风经历。严学章以诗文书画一体的形式,将农民劳作场景、土地开发困境等现实题材转化为艺术语言。例如,《继续打井》以蟹派特有的夸张笔法描绘农民在干旱中坚持掘井的场景,既是对劳动精神的礼赞,也暗含对艺术创作“深耕”精神的隐喻。这种从土地中汲取灵感的创作方式,打破了当代艺术与现实生活的隔阂,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与土地的血脉关联。

图片

2. 农民作为精神导师的文化重构

严学章在开幕式上赠送的“给土地下跪,拜农民为师”书法作品,成为贯穿展览的精神符号。这一表达并非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对农耕文明价值的重新发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农民的生存智慧与劳动实践往往被边缘化。严学章通过艺术创作,将农民从“被描绘对象”转变为“精神导师”,强调艺术创作需回归生活本源。例如,他在与户县农民画家的交往中,吸收了农民画直白、鲜活的表达方式,并将其融入蟹派艺术的创新中,形成了“雅俗共融”的独特风格。

3. 策展结构的哲学思辨

五大板块的设置体现了从“创生”(艺术起源)到“果实”(创作成果)的逻辑链条。其中,“土地”板块作为核心,集中展示了严学章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这种策展方式突破了传统书画展的平面化呈现,通过空间叙事引导观众思考艺术与土地、人民的关系。正如文化学者王家春所言:“严学章的蟹派艺术为时代艺术百花园贡献了一个新品种。”

二、学术思辨:“十六字经”与蟹派艺术的方向论

开幕式后的“十六字经”辩经会,将展览从艺术展示推向思想碰撞。50余位来自文化、教育、书画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以我为根、以中为本、以西为用、以时为新”展开深入讨论,揭示了蟹派艺术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图片

1. “十六字经”的文化坐标

“以我为根”强调艺术家主体性的确立,反对盲目模仿;“以中为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以西为用”倡导开放包容,反对故步自封;“以时为新”突出时代性,反对因循守旧。这一理论框架既是对中国传统书画“笔墨当随时代”的继承,也是对当代艺术全球化困境的回应。例如,严学章在创作中融合西方构成理念与中国写意精神,形成了蟹派特有的“夸张而不失雅致”的风格。

2. 蟹派艺术的理论突破

辩经会上,专家普遍认为蟹派艺术突破了传统书画流派的局限,构建了“思想为王”的创作体系。严学章提出的“横行不霸道”理念,既是对蟹派艺术特质的概括(如蟹爪的横行姿态象征创新勇气),也是对艺术创作态度的倡导(“不霸道”体现谦逊与包容)。这种理论创新为中国书画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3. 现实意义的凸显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碎片化的背景下,“十六字经”为当代艺术指明了方向。陕西省书画界专家指出,严学章的艺术实践证明了“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生命力。例如,其《生肖全家福》文化惠民活动,通过将传统生肖文化与现代家庭观念结合,实现了艺术与大众的深度互动。

三、行为艺术:“三字三跪”的仪式化表达

严学章以“给土地下跪,拜农民为师”为主题的行为艺术,是本次展览最具冲击力的环节。通过“拜师、摆字、跪拜”五步仪式,他将“十六字经”转化为可感知的肢体语言,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图片

1. 仪式设计的象征体系

行为艺术以“五谷”(水稻、麦穗、玉米、红薯、土豆)为材料,通过摆成“土”“中”“井”三字,构建了完整的象征体系:“土”字跪拜表达对土地的敬畏;“中”字跪拜强调文化本位;“井”字跪拜隐喻艺术创作的“深耕”精神。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原始仪式感,又赋予其现代哲学内涵。

2. 农民参与的主体性

五位农民画家不仅作为被拜师的对象,更通过回赠“五谷”成为行为艺术的共同创作者。这种互动打破了艺术家与农民的阶层界限,体现了“艺术人民性”的实践逻辑。严学章在跪拜时表示:“农民是土地的守护者,也是艺术的启蒙者。”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艺术史中“农民作为被描绘对象”的被动地位。

3. 社会批判的潜在维度

行为艺术中的“井”字跪拜,源于严学章与农民画家“创作如打井”的共识。这一隐喻既是对艺术创作“专注与坚持”的倡导,也是对当代艺术界“浮躁与功利”的批判。在短视频文化盛行、艺术创作快餐化的今天,严学章的行为艺术提醒人们:真正的艺术需要如打井般深入土地、扎根人民。

图片

四、文化启示:当代艺术的中国道路

严学章蟹派诗书画展的成功,为中国文艺界提供了以下启示:

1. 艺术创作需回归“人民性”

展览通过作品内容、策展逻辑与行为艺术,构建了“艺术家-土地-人民”的三元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主题先行,而是通过深度体验与情感共鸣实现的。例如,严学章在终南山采风期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其作品中的烟火气正是这种深入生活的结果。

图片

2. 传统文化需创造性转化

蟹派艺术对“十六字经”的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僵化的符号,而是可以通过现代阐释焕发新生。严学章将生肖文化、农耕智慧与当代艺术形式结合,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实现了创新突破。这种转化路径为其他非遗项目的活化提供了借鉴。

3. 行为艺术的中国表达

严学章的“三字三跪”打破了西方行为艺术“反叛与颠覆”的范式,创造了具有东方哲学特质的表达方式。其跪拜仪式中的谦逊与虔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天爱人”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创新证明,中国行为艺术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

五、结语:土地与人民的永恒命题

严学章蟹派诗书画展以“给土地下跪,拜农民为师”为精神内核,通过艺术创作、学术思辨与行为实践,构建了一个关于艺术本质的立体叙事。在当代艺术面临价值迷茫的今天,这场展览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永远扎根于土地,永远服务于人民。正如严学章所言:“艺术家的膝盖应该跪向土地,因为那里是生命的源头;艺术家的师承应该指向人民,因为那里有智慧的活水。”这一理念,不仅是对蟹派艺术的总结,更是对整个中国文艺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图片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