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印尼文方块字”的衍生品T恤、笔记本、笔袋与明信片
徐冰,《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1993-1994,材料:综合媒材装置。©AHA UNION
说到展品在展地的生长,不得不提《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1993-1994)首次于印尼展出,第一次在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开亮相。在政治文化环境极度敏感的今天,将两只正值发情、印着含义不明的英文与“天书伪汉字”的大白猪站在书堆上肆意交媾的视频放映给视猪为不洁禁忌的穆斯林观众,绝对需要一定的勇气。两年前在古根海姆“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展览前,因遭受善待动物组织(PETA)扬言要寄炸弹的极端抗议,《转换案例》与黄永砯的《世界剧场》(1993)、孙原彭禹的《犬勿近》(2003)被迫在开幕前夕撤下。撤展的阴影似乎尚未散去,另一场可能的宗教冲突已然暗流涌动。然而这一次,艺术家、美术馆、设计团队三方共识明确:一定要展出《转换案例》。对于潜在的矛盾,徐冰处理得谨慎而温柔——猪圈中的书籍均为英文或外文,一律不涉及任何宗教或其他神圣不可亵渎之内容;视频被投影在侧墙上,并不直面观者;作品前竖立英文印尼文双语告示牌,提示该场域可能含有造成不适的内容。开幕后,风平浪静。
展览部负责人Ina Dian在一次闲聊中告诉我:“其实我们穆斯林观看猪,就像你们在动物园观赏长颈鹿,因为它们是日常生活中陌生的存在。”的确,印尼观众与作品间存在一种距离感。并且,当代艺术于印尼正在兴起,MACAN作为印尼第一座当代美术馆不过才刚成立两年,依然保留着某种高雅的神秘感,因此,在别处日益稀缺的包容与理解在这里几乎毫发未伤。美术馆与艺术家决定在印尼展出《转换案例》实际是一种对于发扬当代美术馆先锋性的决心,也展示了他们对于观众包容度的信心。反而是我这样忧心忡忡的好事者,才算落入徐冰新的一轮“有关社会科学的动物试验”。在相对保守的90年代,观众因为猪的欢愉而感到尴尬,从而暴露自身的局限性;而在此时此地,尴尬的点从野蛮与文明的对立转移到不同文化宗教的冲突,揭露出的或许是“过度文明”带来的不安。“观众看着两头猪的行为,想的是人的事情。”这一场关于猪与穆斯林共处一室会不会尴尬的假想,再一次反映出当代人的小心翼翼与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