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研究界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重庆大足石刻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5万余尊石窟造像演绎了石窟艺术于宋代步入晚期后的再度辉煌。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申遗成功20周年之际,12月1日-6日,“2019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纪念会”在重庆大足举行。据悉,20年来,大足石刻共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0多项,为世界石质文物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也为南方石质文物保护提供了“大足样本”,而新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则是我国对大型石窟群进行全面编纂的一部考古报告集。“在学界的共同关注和推动下,大足学应运而生,将大足石刻研究上升到了系统与学科的高度。”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说。
宝顶卧佛(释迦涅盘圣迹图)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
“大足样本”,20年来的保护、抢救与解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作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主要分布于重庆大足区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1999年12月1日,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