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洋溢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
一个在艺术语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面对与中国传统截然不同的西方美术、建筑体系时,该如何自处,如何回应?这就是那一批留学先驱当年所面临的时代问题,而他们以自己的艺术人生踏出了一条“革命”“救亡”“启蒙”的中国现代艺术道路,他们在艺术作品中留下的生命轨迹,无不折射出那个充满艺术激情,同时又怀抱社会改革理想与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与此同时,他们对不同艺术理念、流派、思潮和道路的选择,对于现代中国所进行的种种探索,乃至完全不同的艺术人生,其实也早已隐喻在那样一个激变的时代土壤中。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今天的我们在面对同样的“世纪纠结”时,又该如何应对,如何自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展摆脱脸谱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故宫博物院 “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
首都博物馆 “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中国美术馆 “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
北京展览馆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
天津博物馆 “敢教日月换新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馆藏经典绘画特展”
郑州博物馆 “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基本都举办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献礼展”。这些“奉旨填词”的展览,不仅超预期地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摆脱了我们对主题性展览“脸谱化”的一贯认知,而且多数时候,展览能做到以小见大,从一个切入点入手,进而与观众的爱国情绪和民族情感产生共振,不刻板、不说教,而是在展览叙述中将澎湃的情绪以春风化雨般的姿态渗入每位观者的心中。
临近国庆,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乎是靠“应激反应”做出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回归的一个个典型案例,将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的300余批次流失文物回归的事迹,以客观的展览语言,清晰、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一个侧面讲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有力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展览更难得一见地将两块王处直墓浮雕、清宫散佚书画《五牛图》《祥龙石图》等回归文物集中展示给观众,看到这些“回家的文物”时,涌上心头的竟是分别如昨的感觉。让人更为欣喜的是,在展览即将结束之际,何鸿燊先生决定将12年前购得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以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澳门回归20周年献礼。捐赠仪式后,马首铜像与展览序厅中的其余六尊兽首铜像(牛、猴、猪、虎、鼠、兔)重新聚首,为其百年回归之路画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