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戈”,一把装在木柄上的细长刃武器。
短木柄的戈大致有80厘米长,而车上使用的就得超过3米,秦俑坑中木柄最长的是3.82米。戈可以说是一种利用铜材的坚韧、锐利特性而发展出来的武器,它不像斧钺的攻击依赖重量,是铜被普遍使用以前所未见过的形式。虽然商代也出现有石、玉制作的戈,但都很薄弱,而且制造的时代并不早于青铜戈,主要是作为代表权位的仪仗,不是实用的武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铜戈是针对人类新设计的武器,是战争升级、国家兴起的一种象征。
为了能有更大的杀伤力,武器就要不断加以改良。戈的形制可以分为三部分:伤人刃部的“援”,绑柄的“内”,以及中间凸出的“格”。图7最上一件代表最早期戈的形制,只有下边的刃锐利,可以劈勾敌人。中间的戈代表改良的形式,把刃部加长而弯到木柄的一边成为“胡”,使刃部的长度、攻击角度增加,以人的颈与肩部为攻击的目标,用来对付保护头部的头盔。同时为了要增加铜戈缠绕于木柄的强度,就在戈的“胡”上铸造穿孔,以便使绳索捆缚牢固,并把木柄做成椭圆形以方便手指的掌握。最下一件代表最晚的形式,“援”窄细以增加穿透力、“胡”更加长,以扩大攻击的范围,“内”铸成钩的形状以备一击不中时再度以锐利的“内”回勾。反观源自工具的钺、戚、斧等类,就没有相应的变化,这反映了它们在各自的功能上实用与非实用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