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4 《墨兰图》中的郑思肖题诗
六、诗歌
“图成缀数语,语怪谁能通”。早在韩奕眼里,大阪画卷上的题诗就是个大大的谜团:
向来俯首问羲皇,
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
满天浮动古馨香。
现代学术中,对这首诗有不同的读法。以何惠鉴(Wai-kam Ho)的英译影响最大:
I have been asking Hsi-huang [the ancient hermit], with my head bowed:
Who were you—and why did you come to this land?
I opened my nostrils before making the painting,
And there, floating everywhere in the sky, is the antique fragrance undying.
我希望提供另一种理解。诗的关键词,是第一行的“羲皇”和第三行的“未有画前”。“羲皇”是远古时代的圣王伏羲,是传说中的始祖神,古史中的第一位帝王,也是“八卦”的创始者。诗的首联“问羲皇”一语,显示伏羲这位上古传说的圣王,正被某个人物询问。此人询问的是伏羲的身分:“汝是何人到此乡?”暗示出这个人的年代至少与伏羲相仿,甚至更为久远。这位问询者是谁?虽然有很多可能,但最直接、不用二次引申的回答就是诗的作者郑思肖自己。因为这首诗是在咏兰,所以“此乡”就是画中兰草所生长之地。意指这是一株上古的兰草,至少和伏羲一样久远,甚至比他更久远。这种意义,恰恰唤起的是文学典故“羲皇上人”的意象。这个词来源于陶渊明。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陶渊明称呼自己为“羲皇上人”,烘托出特别的隐士形象。根据对“上”理解的不同,这个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伏羲以前的人,一是指伏羲那个时代的人。虽有不同,但总归是指极为久远的、理想的太古时代。
通过唤起“羲皇上人”的文学意象,郑思肖把自己想象成太古之人,见到了伏羲,并且进行了一场对话。伏羲的时代,或者说比伏羲更早的时代,意味着文字和图画被创造以前的时代,因为正是伏羲创造的“八卦”标志着文字和图画的萌芽。如此来看,诗的第二联就可以有新的解读。
“未有画前”一般被解释为在绘画被画出来之前。“画”指这幅《墨兰图》。但是如果我们想到上面提到的伏羲所处的太古时代的语境,“画”就可以解释为“画卦”,即制造“八卦”,或者更具体的说,是卦象的一划。在这个意义上,“未有画前”就是“八卦”创造之前的时代,暗示着宋元时代易学研究的一个核心理论。《周易》或者称《易经》, 很早就被列为每一个儒家学士都必须研读的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北宋时,邵雍(1011-1077)是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在他的理论中,“画前元有易”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命题。“易”指的是宇宙的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理。“画”就是卦象的一划,也称作“爻”。通过“八卦”所体现出来的宇宙原理“易”,在“八卦”被伏羲创造出来之前,就已经存在。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它确实存在?这就出现了“先天之易”和“后天之易”,也就形成了“先天学”和“后天学”。
杨时、朱熹等宋代哲学家用“未有画前”或“未有画时”来总结邵雍的先天之学理论。这正是郑思肖诗中所用的词。在诗中,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在宇宙形成之初,在伏羲出世从而画出“八卦”之前,什么东西存在?是一株太古时代的兰草,和它散发的无以伦比的馨香。
这样一来,郑思肖这首诗的意义就清楚了。诗的上联,与陶渊明同属于羲皇上人的郑思肖对伏羲进行提问,下联是伏羲的回答:
先前,(我)俯首作揖,询问伏羲:
“你是谁?到这里做什么?”
(伏羲回答说):“在还没有画出八卦前的宇宙初创时代,我张开鼻孔,
闻到了漫天浮动着的上古兰花的馨香。(所以我找到了这里。)”
这首诗体现出的对易学的深刻理解,在郑思肖留下来的可靠的诗文中可以进一步观察。他在《我家清风楼记》中就阐述了“先天学”的思想: “先天之乾,初爻始动曰巽。六子首出,莫先于风。”因为在先天八卦的方位中,“乾”和“巽”是紧挨着的,所以代表风的“巽”就在郑思肖的易学思想中具有了重要的地位,是宇宙万物最先出现的现象,也是催生其他事物的动力。郑思肖进一步对“清风”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有三种“清风”。第一种是自然界中作为物理现象的风,即“天地一时之清风”。第二种是“古今不息之清风”,是“道德超迈之清风”,也就是古代隐士许由、伯夷、叔齐、屈原、严子陵等的道德风范。这种带有儒家道德色彩的清风比自然界中的“清风”要高级很多,体现为驱除一切浑浊气味的香气: “超万浊以立命,永吹此香,浮动终古,其清又至矣。”然而郑思肖最推崇的是第三种“清风”,是禅宗世界观中的“清风”: “非清之清,风而无风。非风之风,清而无清。”这种“清风”体现出宇宙最根本的原理,也就是先天之易中的风。
这篇《我家清风楼记》可以解释《墨兰图》题诗中“未有画前”的先天之易的思想。为何在描绘兰花的画上题跋这样的诗句?正是因为兰花恰是以清香为世人称道的,被称作“国香”。而“香”又是与道德上的“清风”和禅宗世界观中的“清风”有关的,并进而与先天之易中代表风的“巽”联系在一起。他在《我家清风楼记》中说道德的“清风”能够“永吹此香,浮动终古”,禅宗的清风更是能让人“满鼻生香”,不恰恰就是《墨兰图》题诗中的最后一句“满天浮动古馨香”吗?同时,郑思肖那个十六字印章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如果说“求则不得,不求或与”体现了对佛教教义中“求不得苦”的阐发,那么“老眼空阔,清风今古”则正对应了郑思肖《我家清风楼记》中把易学思想和禅宗思想相结合之后对于“清风”的阐释,也即一种大彻大悟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逢和陶宗仪的郑思肖传中,都说到他“晚年益究天人性命之学”。“天人性命之学”指的就是儒学,尤其是和易学有紧密的关系。画《墨兰图》时的郑思肖正是66岁时的晚年。我们会看到,尽管画面十分简单,但郑思肖却用印文、诗文与图像一起,构建出了一个属于他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结语:遗民之路
1648年夏天,“金陵八家”之一的胡慥赠送了一柄画扇给萧云从(1593-1673)。扇面上,他想象性地画了一幅《郑忆翁画兰图》(私人藏)【图15】。花园的一角,郑思肖坐在一个石桌旁边,刚刚画完墨兰的最后一笔,周围环绕着芭蕉、梧桐和两位侍从。看起来他画出了兰花的根部,仿佛兰花被连根拔起。1638年,据说被郑思肖藏在深井中的《心史》奇迹般地被重新发现。这之后,郑思肖就在成为一位典范遗民或者是一位“民族英雄”的路上绝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