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浅议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人生活(组图)

浅议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人生活(组图)

2020-09-02 10:25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15 胡慥《郑忆翁画兰图》扇面 局部 设色金笺 16×52厘米 私人藏

作为一位前朝旧民,郑思肖被元代后期的文人学者视为周朝的“顽民”,过着隐居生活,对新的王朝不抱好感。但是一位政治遗民的清晰形象是在元末明初的时代所创造出来的,最终又在清代初年被明朝的政治遗民所放大。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绘画被剥离出原来的语境,变成了政治变迁的象征物。大阪的《墨兰图》作为一件物质文化遗存,在遗民话语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典范遗民的形象集中体现在诡异的姓名字号上。从文本的角度来看,郑元祐首次提出,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开始仇视所有北方人:“自宋亡,不与北人交接”。而王逢首次提出“思肖”和“所南”的意义,并且提出他“坐必南向”。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的郑思肖传记则融合了二者。到卢熊于明初编纂《苏州府志》时,又提出“忆翁”也有类似政治寓意,从此关于郑思肖的姓名字号的强烈政治含义就变成公共的知识。其实,名“思肖”,字“忆翁”,完全可以有更直接的解释。“翁”指代他的父亲,“肖”意为相似,即“不肖之子”中“肖”的用法,意为以乃父为楷模。 “不与北人交接”和“坐必南向”,都应该是从“所南”这个号所引发的猜想。其实如果按照“思肖”和“忆翁”所体现的对父亲的纪念,“所南”的“南”就可以解释为原籍福建所在的方向。

典范遗民郑思肖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无根兰”。不过,正如本文试图证明的那样,大阪的《墨兰图》有可能是在宗教节日之时奉献给宗教社团的供养品。他在绘画中贯注的并非政治理念,而是对于佛教核心教义以及儒家的宇宙生成理论“易”学的理解和阐发。他通过绘画、诗歌、朱印、木记种种方式,在这幅小小的画中凝聚了十分广阔且非常个人化的思想,呈现出种种创新,也给脱离当时语境的观者提供了重新阐释的机会。

郑思肖的传记作者中,郑元祐和韩奕都见到了这件《墨兰图》。郑元祐的题跋中,用了“孤芳愁绝”来描绘画面给人的感觉。在他所写的传记中,则说郑思肖的兰花绘画: “疏花简叶,不求甚工。其所自赋诗以题兰,皆险异诡特。”虽然没有说明是针对具体画作,但却极为妥帖的传达了大阪《墨兰图》的风格特点,甚至也总结了郑思肖题画诗的晦涩风格。真正发展出“无根兰”理论的是韩奕。虽然他并未直接在《墨兰图》的题跋中言明这一点,而是写在文集中附于题画诗后的郑思肖传记里,但题画诗中对画面的描述“幽花间踈叶,孤生不成丛”可以看到郑元祐的启发。而在他后来写的传记里,更是直接引用了郑元祐“疏花简叶”一词: “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番人夺,忍著耶?”显然,大阪的《墨兰图》在他从画面的视觉特点引申出“无根兰”理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说他还在传记里准确引用了“求则不得”那个十六字的印文,从而以郑思肖的不畏强权烘托了遗民形象。

作为由宋入元的人,郑思肖当然是一位前朝“遗民”。但人们为“遗民”概念所填充的政治思想并没有支配他的艺术,更无法适用于他个人的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但我们可以说,郑思肖成为典范遗民的过程,反映出在这个过程被卷入其中的人的情况。郑元祐、王逢、陶宗仪、卢熊、韩奕、王达等等这些将郑思肖塑造成典范遗民的文士,几乎都是在1350年代至1370年代为郑思肖撰写了传记,而且全都与苏州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时间段,正是从元代后期的军阀混战过渡到明朝立国的关键时期。从1356年到1367年,苏州处于张士诚政权统治之下。1368年明朝建立后,苏州又面临新的情况。错综复杂的形势使得人们的生活也变得空前的错综复杂。郑思肖的典范遗民之路,正是艺术史对于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的最好的纪念。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56789101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