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博物馆里的研学 值得期待吗?(组图)

博物馆里的研学 值得期待吗?(组图)

2020-11-04 09:27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5

理想中的研学旅行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自然和文化的感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遗憾的是,至少在当前,研学旅行的发展离各方期望中的理想状态还有不小差距。

双向选择的研学旅行和博物馆

现阶段,全国共有在校中小学生近1.9亿人,他们就是研学旅行政策的主体受众。但这么多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孩子,很难找出一个共同的模式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而博物馆和研学旅行的结合,由于具有安全、高效、便捷等特点,得到了几乎所有相关各方的青睐。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交集可谓历史悠久。

博物馆属于文旅部门管理的非营利性机构,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中国境内共有5400多家博物馆,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当中。

博物馆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就是学生,每一位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在校期间都有过集体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在“研学旅行”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博物馆与学生教育就被捆绑得更为紧密了。

近两年,关于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结合的资讯不少。

在《意见》的指引之下,很多地方还建设了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属于教育部门管理,兼顾了一些博物馆与教育基地的特点,能提供综合的研学旅行服务。

这些官方行为代表了一种重视的态度,这样的活动和举措越多,学生们离真正的研学旅行就越近。

研学旅行的未来值得期待

经过了近十年时间演进的研学旅行,出发点毫无疑问是非常好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此就深有感触。

《论语》中难得地提到过一次孔子在课堂上给弟子们上课的场景——孔夫子口吐莲花侃侃而谈,然而宰予酣然入睡,老夫子气得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看起来不喜欢老老实实坐在室内上课是古今很多学生的共同特点,孔老夫子带领学生四处游历时,似乎传授课程的效果更好一些。

教室之外的教育已经被更多人所重视,研学旅行未来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好。

那么在其发展还不太成熟的现在,面对当前还有些良莠不齐的研学旅行活动,我们应如何准确区分呢?简单说,把握住两点即可。

第一,看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意见》中明确指出了研学旅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公益性即要求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还要减免费用。

拿公益性原则作为照妖镜,很多伪研学旅行一下子就露出了狐狸尾巴。“将近两亿用户群体,哪怕每人每年研学一次,一个人挣100块钱,市场规模已经足够让人心跳加速!”那些激动地按着计算器兴奋于市场钱景广阔的人士,未来必将被驱逐出这个领域。

第二,必须要有学校与教师的深度参与,突出课程特点。

研学旅行是一个综合实践课程,不是单纯的旅游!举个例子,一家有资质的机构,和相关学校周密协商之后,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把河南的学生组织到上海,把上海的学生组织到河南,进行双向的研学与交流。

河南学生到上海参观科技馆、博物馆,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讲述海派文化,之后再安排学生游览迪士尼乐园,邀请运营方详细讲解迪士尼在全球的发展与运营情况。

上海学生到河南之后参观殷墟博物馆、文字博物馆,听专家讲述夏商文化与汉字演变,到少林寺感悟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到开封感触清明上河图景致再现,追忆大宋王朝的富庶与繁华。最终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一篇相应主题的论文。——这样的研学旅行自然是比较优质的形式,也是研学旅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