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一方歙砚 一生匠心(组图)

一方歙砚 一生匠心(组图)

2020-12-03 09:33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凌红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

雕有嫦娥奔月的歙砚局部。歙砚以雕工精细见长。新华社记者朱云风摄  (1988年10月27日发)

徽州砚石润无声 巧施雕琢鬼神惊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翰墨飘香来形容,“砚与文字同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等无不说明砚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歙砚因其材质与砚之功用相契合,加上奇巧的构思和精湛的雕琢,集诗、书、画、印、金石、雕刻、文字诸艺术于一体,成了兼具使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深受文人喜爱。歙砚不仅是传播文化的文房用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一方歙砚的制作要经过选料、设计、雕刻、打磨、上光养护、包装等工序。

选料,其实就是砚石的石质鉴定过程,采用“看、摸、敲、洗、磨、刻”等方法鉴定出石质优劣后,将符合制砚标准的优质砚石挑选出来;设计,也是砚台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要反复比较和观察石料的形状、质地、颜色与纹理,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砚坯形状大小、质地优劣、纹色变化等赋予不同图案,并将图描于砚坯上,以便循图雕刻;在砚雕环节,分为凿刻(打坯)和雕刻(出细)两步,要做到掩疵显美、不留刀痕;砚刻完成后,砚面和图案须磨光,先用细油石将砚通磨一遍,再用细砂纸水磨至手触无铓为止;当一件砚作完成后,还要施以一层薄油养护,以核桃油为佳,歙砚一般不做封蜡处理;最后,一方佳砚须配砚盒,以各种材质的木料为主,以保护图饰和铭文,防止尘埃入砚,且对砚起装饰作用。

歙砚的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和全面,山水、楼台、亭阁、树木无所不取,人物、走兽、禽鸟、虫鱼无所不包。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文房四宝的歙砚还特有一种文体,即“砚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内容简短押韵,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砚铭”便是刻于砚表面的文字,是砚雕的一部分,也是文学作品在砚面的表现形式,集佳石、文学、雕刻、书法于一体。砚铭也称“砚铭文”,不仅体现着文学、雕刻、书法等价值,还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早期的砚铭,一般是文人墨客对砚台的赞美之词,也就是以铭说砚,后来发展为以铭立德、以铭抒情等多种形式。一方好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再书刻上精美的铭文,更是锦上添花、身价倍增。

唐代制砚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歙石、端石等优质天然砚材的发现与利用与砚的功用相契合,一经问世,便取代了其他砚品。自此,文人雅士追寻佳砚的热情,千年不退。

唐代砚雕的造型由前代的圆形渐向长形过渡,砚堂开琢由平面向斜坡演化,出现了最为典型的砚式“箕形砚”。箕形砚作箕斗状,前首稍窄而俯,后尾稍阔而翘,砚面斜凿淌池,砚底两侧留跗足,自“凤字砚”及“龟形砚”发展演变而来。这种砚式使用方便,储存墨汁量大。同时,前代出现的砚式如“凤字砚”“辟雍砚”等,在唐代继续流行,其雕琢更加流畅,选材日趋讲究。

宋代的砚台雕刻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砚台的实用性与赏玩性已经融为一体,精巧雅致,体现出极浓厚的文人品味。宋代砚式众多,且能推陈出新,故引人入胜,代表性的砚式有抄手砚、覆手砚、太史砚、蝉形砚、斧形砚、钟形砚、石渠砚、回纹长方砚等。以长方形“抄手砚”最具特色,抄手砚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因可用手抄底托起而得名,从前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宋代“兰亭砚”与“蓬莱砚”等砚式,雕刻精细、气势宏大,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山水、人物雕刻的佳作。

因此,唐宋砚是中国砚史上的一个高峰,砚的形制与实用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唐代“箕形砚”和宋代“抄手砚”也成为后世砚台的典范,为后人所尊崇,故后人称“镜必秦汉,砚必唐宋”。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歙砚生产,给歙砚带来了春天。上世纪60年代初,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县有关部门派专人对婺源、歙县等地的古砚坑进行调查、勘测,并在婺源县成立了专业的砚石开采队(俗称砚石矿),对龙尾石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开采,历史上的名坑先后得到发掘和恢复。其后,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等地的砚坑也陆续开采砚石,从此,歙砚的制作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1964年5月,新华社报道了“歙砚正式恢复生产”的消息,引起国内外文化界人士的关注。歙砚逐渐进入全面复兴时期,无论在品种、数量、形式、题材,还是在雕刻工具的改进、艺术风格、包装养护等方面,在砚台史上可谓盛况空前。特别是砚雕技艺,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合发展了徽派四雕(砖、木、竹、石雕)的表现手法,扩大了随形雕刻的范围,在探索写实手法和自然风韵相结合方面也获得了突出的进展。逐渐形成了因材施艺、巧借纹色、刀法刚劲、线条流物、造型生动、神态入微、层次分明、纹饰雅洁的艺术风格,歙砚的雕刻技艺更加成熟完美。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