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意思是如果个体试图逃避具有威胁的情境并反复遭遇失败,那么他们便会停止尝试,这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Zimbardo,Johnson&McCann,2017)。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针对儿童绘画考级争论的主要论证角度,即美术学科本体与儿童发展规律、参与主体、价值、考试内容等,笔者做如下分析:无论专家如何呼吁,考级经久不衰,组织考级的是考级机构,参与的是孩子,但是决定要不要报考的却是家长。因此,家长是考级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支持考级的文章中,多从考级能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与评价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形式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是偷换了评价的概念,迎合家长对儿童发展的关注。因为大部分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知识欠缺,于是考级部门通过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地为孩子设计一个看似合理的考试,以满足家长掌握孩子发展程度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家长,多数自己没有或较少接受美术训练,在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中,因为美术能力的缺失,在工作、学习、情感交流、社交中出现各种不适应、障碍。这种能力的长期缺失,就使得家长产生对美术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到了育儿阶段,家长为了让孩子能避免自己的童年缺失,在习得性无助心理的作用下,急需为孩子提供美术学习的机会。而由于自身美术资源的薄弱,就非常需要明确的指标、指示、权威的评价标准来帮助其解决因美术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自卑,从而让自己能够在育儿上有正确的方向。而考级部门多带有某部、某大学的官方支持,这就为这一类型的家长提供了救命稻草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