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钱币中,有一种值得研究的布币。布币其实不是用布匹做成的,而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一种金属铸币。
最早的布币,完全保留着铲的形状,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为了方便携带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布币在铸造历史中先后出现过空首布、平首布、方足布、圆足布、锐角布、三孔布等不同的造型式样。其中空首布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铸币,由商周时期的原始布改造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周王畿、晋、郑、卫、宋等地区。战国时期空首布演变为平首布。整体上看,布币主要流通于三晋和三川(河、洛、伊水)地区,并渗入东北的燕国和西方的秦国。
空首布随着铸造年代的由早到晚,重量有逐步减轻的趋势。春秋时期一“釿”单位的空首布重约35克,战国早期同单位的平首布减重为12—17克,战国晚期已降至10克左右,还出现了量多质劣重约9克的半釿布币。因铸行区域不同,空首布分为三种形制,即: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东周时期布币的钱文有“成”“古”“室”“智”“鼎”“梁二釿”“亳”“涅金”“安邑二釿”“武安”“安邑二釿”等,历史价值较高,本文选取7件馆藏东周布币,与读者一起赏析。
图1 春秋“室”平肩空首铜布币
春秋“室”平肩空首铜布币(图1),宽5、高8.9厘米,首口残长2.2、首口残宽1.3、厚0.2厘米,重25克。锈蚀,首残,一足缺块,部分损腐,需要修复。形与铜铲相似,故又称“铲币”,上有长器,要内残留泥范,面文“室”字,布面中间一道竖纹,两侧各一道斜纹,足面内凹成弧形。平肩空首布,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前5世纪)行用于周王畿附近的铸币。首部中空,内有范芯,肩平,故得名。足线向上呈弧形弯曲,四周有廓,銎上多有三角形或不规则穿孔,銎内常见残留范泥。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大、中、小三型。“室”应属地名:太室。这种币文的空首布还在孟津后海资村、洛阳安乐镇聂湾村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