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汉、盛于唐宋的澄泥砚,为我国传统工艺品和文房用具之一。从唐代起,它便和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其还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非石制砚,在唐代更是被奉为“众砚之首”。它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为多种颜色,有的还一砚多色。澄泥砚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由于它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故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的特点。
图1 西汉十二峰陶砚
澄泥砚的起源来自“汉砖”,具体出现的时间点已难考证,但就其出土的依据推算,应在东汉或是更早。汉代是中国石砚开始出现多样化的时代,这主要表现在其制砚材料和形式的多样性上。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方“西汉十二峰陶砚”(图1),通高17.9、宽21.5、径18.5厘米。细灰陶质,有三个扁形足,左右微高,砚面呈箕形。三面环峰,呈半圆形,分内外两重,内三峰,外九峰,水可由中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以陶土为胎,经烧制而成。此砚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置于案头又可做假山看。其形象古朴,造型奇特,是澄泥砚中的珍品。汉代砚台中,目前发现的石制和漆制的较多,而陶砚数量较少,特别是十二峰陶砚这种形制,唯此一件,故其有“砚中孤品,文房至宝”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