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农民到艺术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记“乡长画家”杨永安(组图)

农民到艺术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记“乡长画家”杨永安(组图)

2021-03-02 17:2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三、这个距离,可能是一勾一划之中的顿悟

 回顾杨永安的艺术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以临仿为主,兼及写生创作,注意三者的关联贯通;第二阶段,1990年——2006年,以写生、创作为主,兼及临仿。第三阶段,即2006年至今,基本不再临仿,主要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

 当然,这样的划分并非绝对,临仿、写生、创作亦有交叉,前段学中创,重点在学;后段创中学,重点在创。

 行政工作要严谨,艺术追求要浪漫,杨永安在这“一线天”之路,走出自己的路。

 靠什么?靠的是悟性。凡事三悟,悟定而行,行而必达。

 1992年秋,杨永安第一次与恩师同行,前往昌平黑山寨写松。

 恩师观树,他察恩师。他发现,恩师与人不同,不拍照,不速写,而是眼观手摸。大师曰,事物记心间,才能胸有成竹,下笔有神。

 这句话让杨永安不能动笔。之所以不能,是因为他只记住了大概,没有记住细节。之后,他又自己抽空去了几次,每去一次,都能悟出一点新的东西。

 他做到了“记”,如何才能有“神”呢?

 数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顿悟。

 盘龙松者,龙也,以龙形为其神,岂不妙哉!

 八尺作品《盘龙古松》挥毫而就,这“就”,已是八年之后的千禧年。

 杨永安惴惴然交作业,请恩师指点。大师只言“胆子大”,再无多语。

 多日后,九旬大师亲登门,与爱徒谈论《盘龙古松》,更赠以两幅画作和一封手札,徒受宠若惊。

 大师说,主体甚好,有神,然辅体有不足。大师亲手上笔,改石头,补石形,授技传法。徒窃喜,八年得一悟,值也。

 每每忆及此事,杨永安莫不心动。

 恩师仙逝之后,杨永安含涕作《豆村赋》:“夫豆村者,合而为树,乃恩师梁树年先生之号也。……豆村翁,如绝壁之松柏,有杨柳之怡风,育桃李之绚彩,教后学之德能。余遇恩师,幸乃三生。步画坛之幼木,得栽培之身成,享夏日之浓萌,暖体躯于寒风。夫师道之恩不可忘也。至勤学于刻苦,继师承以发扬,乃师之所望矣。”真情留于字间,悲苦藏于行里。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灵感其实就是顿悟。可这东西像一个矫情的怪物,来无影去无踪。想有拥有,还需平时积累。

 自拜师后,杨永安每个月都交作业,多的十五六幅,少的六七幅,从不没有中断过,而且每一幅都有思想融于其中,绝无敷衍。在他编著的《师情画忆——我和恩师梁树年先生》的书中,收集了不少这类点评作业。

 老师但有点评,他都在回家之后,默记于作品背后。

 如:“1996年6月19日下午,梁老观此画指正:松树用笔小、细、压不住画面,松树再大一些,用笔粗一点,路再加一些隐盖处,远松圆滑,远山右边的不太好,应有灵气。”

 如:“1994年7月2日下午,梁老指正:1、远山画的好(远山难画好);2、笔墨臃;3、上边小路变化圆,下边树要大一点;4、右边山掩上云,不要受云所限制,放开画。”

 这种苦修与坚持,有几人能做到!能够做到这种苦修与坚持,还只是成为艺术家的基础而已,更需要累积之下的顿悟和突破。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