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赏析内美线条之“锥画沙”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局部截取
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局部截取
书画是有章法,有笔法的艺术,评判一幅书画,也要严格的去审视它是否遵循了章法,是否遵循了笔法,而这个着眼点,就是线条。
大愚认为,“锥画沙”虽也是自然之象,是借喻自然表述章法,但是与“屋漏痕”、“折钗股”等更侧重于效果不同,“锥画沙”侧重的是状态,也就是书写时的状态,并且认为状态会直接影响效果,宣纸不仅会记录下笔墨,也会同时记录下状态。
“锥画沙”首先被记载于唐代蔡希综的《书法论》,而后由颜真卿、褚遂良、张旭、黄庭坚等不断丰富延伸,并最终形成了藏锋于内的艺术标签。
既然“锥画沙”是前人所总结的章法,那么后人该如何遵循,以致达到此种状态,产生此种艺术效果,大愚用线条证明了所谓的章法,就是藏锋于内、起止无迹、中正圆浑的笔意,不必去刻意找出哪一根才是标标准准的“锥画沙”,因为“锥画沙”的笔意蕴含在每一根线条之中。
从这幅还没有装裱的巨作《万壑奇峰》中找寻,明显能看得出,无论是长线还是短画,无一笔浮滑带过,笔笔无往不复、笔笔一波三折、笔墨内在丰富而又充满了变化,正如“锥画沙”其名,以利器掷于沙中行笔,流滑尖翘被砂砾所吸收,反显沉着厚重,不可控的自然元素使线条平和而又斑驳,也是因此,凝重而又立体的效果才能凸显而出。
首先是人,人要长久立于轻松自在的状态,犹如“老翁荡桨”一般,不疾不许、不火不躁,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就曾说“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可见运笔时的状态便是笔意的关键,大愚认为,带动笔端行走的不是腕力,而是整个身体,毛笔只不过是全身状态的延伸。
其次是笔墨,“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笔墨不是形态,而是内涵,所以“内美”的境界要远高于“外美”,所以说无论是“屋漏痕”,还是“锥画沙”,追求外在形态一定是表象,此种术语不过是古人的一种借喻罢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是人与自然借助笔墨联通之间的一种状态。
再之是精神,正如《庄子秋水》中“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的观点一样,笔墨只有黑白深浅之分,但是在大愚看来,黑白深浅可以理解为两条看不见的边界,艺术的精神可以在其中行空万里,一根线条的体积是有限的,但是精神与想象是无限的,创造大艺术的人有大智慧,拥有大智慧的人远近都关照得到,因而小的东西不觉得小,大的东西不觉得大,这是因为他知道物量是没有穷尽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够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