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由清朝皇帝大婚看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组图)

由清朝皇帝大婚看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组图)

2021-06-24 10:20 文章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清朝皇帝大婚与文化交流融合

光绪大婚典礼图——赐宴图

婚后礼

根据传统汉人的礼俗,新娘在婚后要拜见包括祖先、公婆在内的夫家的家族成员,以取得家族的接纳。这被称为“庙见礼”和“拜舅姑礼”。清帝大婚中相应的礼仪则为“庙见礼”“朝见礼”。婚后次日,皇帝皇后在供奉祖先御容的寿皇殿和宫内各殿拈香跪拜。大婚之后第三天举行“朝见礼”。民间传统的“拜舅姑”即拜见公婆,而皇帝继位之始父亲已崩逝,故皇家的“朝见礼”只向太后行礼。朝见太后时皇后和妃嫔要向太后献如意,而不是像传统汉人朝见礼中那样要献“枣”“栗”“腵脩”,当然她们也会遵从汉俗向太后进汤和酒。

朝见礼举行后一两天,皇太后、皇帝分别于慈宁宫太和殿接受皇后、嫔妃、文武百官的进表拜贺。颁诏礼也和庆贺礼同一天举行,官员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满汉两种语言宣读皇帝大婚诏书,之后放入金凤衔彩云匣中,从悬挂在城楼上缓缓而降的金凤中取出的诏书会被颁行到全国各地,正式昭告天下这一喜事。

颁诏之后是庆贺礼,皇帝大婚属于国礼,由王公大臣进献贺表,三跪九叩,群呼万岁,虽然与平常的国礼基本一致,但还是略有差别,庆贺的来宾中还包括国外的使臣。他们当中既有传统朝贡贸易体系中朝鲜、安南、缅甸、暹罗等国的使臣,也有不属于朝贡贸易体系的欧美国家的外交使节。同治十一年九月,同治皇帝大婚时,当时的朝鲜国王李 便遣使臣奉表庆贺,并进贡了贺礼。清廷给与了赏赐并让使臣参加婚后赐宴。光绪十五年光绪帝大婚时,朝鲜国王也派了使臣前来奉表庆贺送礼,清廷也同样安排了赐宴,并向朝鲜国王、王妃赏赐了缎匹。

同治皇帝大婚的庆贺礼使节的范围仅限于朝贡贸易体系,而光绪帝的庆贺礼和使节则更为国际化,欧美各国君主纷纷发来国书贺文并赠送贺礼。欧美国家这样做是为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并和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笼络并缓和与清廷的关系,以便利用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瓦解人民的反抗情绪,达到进一步瓜分中国的目的。光绪十五年正月皇帝大婚,德国君主威廉二世发来贺电,并寄瓷瓶两尊。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派使节前来庆贺并送了刻着中国对联的西洋钟表作为贺礼。关于这件贺礼还闹出了点小误会,当时皇太后慈禧对使节送钟表犯了中国传统的“送终”谐音忌讳就略有不悦,当她看到钟上对联竟然有“日月同明”四个字更是火冒三丈,突然变了脸色,命人将钟抬出了房间。原来“日月同明”本来是日月同辉的含义,可是到了清朝统治者慈禧的眼里便有了反清复明的意味。英女王和使节因为文化的差异并不知道其中犯了“送终”和文字狱的忌讳。可见中外文化交流中不仅存在着互相模仿吸收,也存在着差异和误解。

婚后第五天,为庆祝皇帝完婚,皇帝在太和殿、皇太后在慈宁宫会分别赐宴,邀请皇后的亲族及各少数民族首领以及朝鲜、安南、欧美等地的外国来使赴宴。宴会上会表演满族传统的庆隆舞及蒙古乐器、高丽筋斗、回子乐、粗缅甸乐等各项节目。宴罢,全部大婚礼成。

我们可以发现,清代的大婚礼俗中既包含着单一的满俗或单一的汉俗、蒙俗,也包含着在汉俗基础上加上满洲文化精神的满汉杂糅礼俗,还有像过火堆、下马鞍、坐帐这样的原北方民族旧俗,它们在被中原汉人借鉴并赋予新的文化寓意之后,以相似的礼仪形式被重新纳入同一礼仪体系之下,甚至还有高丽筋斗、粗缅甸乐这种隶属朝贡贸易体系下的外国文化,也被纳入典礼仪式之中。通过庆贺礼,外邦使节纷纷呈送贺表和贺礼,中外文化之间又频繁交流融合,虽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和误会,但是瑕不掩瑜,不妨碍中外文化主要方面的交流。由此可见,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是单一的一方传播影响另一方的模式,而是双方彼此交融,互相借鉴、影响,再创造出新文化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清代大婚中包含的满汉礼俗的形式与内涵有何种差异,它们都表达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期盼夫妻生活幸福平安,子孙繁衍。正是人类心理思维上的这种趋同性促成了丰富灿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