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可染创作了《延安颂》,其图式表达与《江山如此多娇》非常相像:同样的近景视角升高,同样的红太阳高挂东方。与《江山如此多娇》略有不同的是,李可染加入了新的文化符号:宝塔,地域的指代性更为明显。
延安是革命圣地之一,宝塔巍巍,与红太阳遥相呼应,完全有别于《江山如此多娇》红太阳独自闪耀的图式。
1974年,李可染创作了《韶山》。他放弃了《江山如此多娇》和《延安颂》近景视角升高,图解式表达“万山匍匐,我庐独高”的文化寓意,而是别出心裁,让喧闹的队伍、飘扬的红旗,来表达人们雀跃的心情和欢欣的感受。而群山如抱,万松肃立,则把主席故居放置于敬仰和护佑的氛围里,让观者能够感到山的温暖,看到松的守卫,听到人的赞颂。
这一切,不着痕迹,却在在都显露着李可染对新国家山水的巧妙理解,以及对领袖的深厚感情,对艺术的创新贡献。
1976年前后,李可染连续创作了十几幅《井冈山》。现存李可染较早创作的《井冈山革命摇篮》、《井冈山主峰图》等所署创作年月以1976年居多。
《井冈山》的笔墨回到传统语言里,用厚重、阔大、险峻,来描述这座大山的“性格”。他的艺术语言不再是图解式的,而是建构式的---山峰壮丽,睥睨天下。政治理念喻含在动人的艺术语言背后,让观者通过这座特殊的大山,对中国革命肃然起敬。
李可染最大的贡献,是对国家山水进行了“颜色革命”:唐代的金碧山水,宋明的青绿山水,都是着色山水的艺术高峰。
但李可染大胆地创造了“红色山水”,主要以红色来摹形状物及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