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位置示意图
据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侯晓刚介绍,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方形单室四角攒尖顶砖券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南北总长15米、墓底距地表7米。其中,墓室中部搭建了一处木堂,堂内置木塌,未见棺,均已腐朽,仅存痕迹。何为木堂?其实就是用木头搭建了一所“房子”,类似于椁的作用,因为年代久远,木堂已经腐朽,但建造之初所使用的青铜器“铺首”,还散落在墓葬之中,也为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工作留下了一些可以研究的线索。
侯晓刚说,M13南北向四角攒尖顶弧边方形砖室墓,是魏晋以来特别是北魏平城时期较为多见的墓葬形制,其流行时间与墓葬年代相吻合。此墓葬具使用了木堂,堂内设“凹”字形木榻陈尸,大大丰富了对北魏平城时代丧葬制度和习俗的认识,是研究北魏时期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以往的发现情况表明,北魏平城时期的葬具,身份等级较高者下葬或用石堂,如宋绍祖墓、尉迟定州墓、张智朗墓、智家堡石椁墓等;或用漆棺,如沙岭北魏壁画墓、湖东一号墓等;或用彩绘木棺,如智家堡北魏墓等。但上述情况的总量很少,平民死后仍多使用普通木棺下葬。与M13葬具相类似的情况,在大同七里村的北魏墓群中也曾出现过,说明这类葬具在北魏平城并非个例,应是当时多民族、多地区移民聚居、融合下丧葬制度衍变的产物。”侯晓刚表示,这种形式的葬具还见于北齐厍狄回洛墓,表明其延续时间较长。木堂前廊后室、两面坡顶、前廊柱子上承栌斗、栌斗之上承梁及后檐的做法亦见于宋绍祖墓石椁、尉迟定州墓石椁和云波里北魏墓壁画所绘柱子,说明这些做法在当时平城是极为流行的。堂内设“凹”字形榻的做法与宋绍祖墓相似。此墓使用木堂而非石堂,说明墓主的身份和财力有限,可能是中等阶层,这与木堂外装饰铅质铺首衔环的情况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