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熊头
还有飞禽。石鹗整体呈三角形。鹗俗称“鱼鹰”,是一种大型鹰类。鹗头上有一贯孔代表双眼,两眼之间为鸡冠状凸棱,两侧有双耳。
这些小小的雕像作品,是做什么用的?
有人因为它们都非常小,体积一般不超过5厘米。上面都有穿孔,可以作系挂之用,认为是古人佩戴的装饰品,大概和现在手机链或钥匙链上的装饰物是一样的。
也有人认为这些雕像可能与当时的宗教崇拜有关。尤其是石龟在同类雕塑品中年代最早,可能是红山文化(辽宁西部的一支新石器文化)玉龟的前身。
还有人认为这些动物雕像具有写实意义,加上上宅遗址还发现了很多的陶响球、石球,在与国外西亚、埃及等地发现的陶筹与计数工具对比后,认为雕像与陶球的组合可能是计数工具,就是在计算的对象(动物)后放陶球,用以计数。
尽管它们真实的功能还没有定论,但都是古人艺术创造的结晶,是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仔细观摩了这批雕像。他以开玩笑的口吻对当时的考古领队说,“这些东西很重要呀,你们宁可把它埋了,也不能破坏它呀!”
上宅人喜欢对陶器“美容”。陶器的周身上,纹饰是平均分布的。在陶吧亲手做过陶器的人都知道,能成功做到这点不容易。这表明他们在施纹之前就已根据器身的周长和纹饰的大小计算好纹饰的间距,然后在陶器上精心实施。等分圆周,表明他们已有朴素的数学(特别是几何)知识。
他们是初有小成的地质学家。他们用辉绿岩、辉长岩、河卵石等坚硬岩石制作石斧、砍砸器、石磨盘、石磨棒等用于砸击、研磨的工具;用硬度高的燧石制作细石叶;用大理岩、白云岩等致密度高、结构均匀、有弹性的岩石制作石铲等需要通体磨光用于翻土的工具;用质料较软便于雕刻的黑色滑石制作动物造型。这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岩石分类知识。
他们是源于实践的化学家。骨梗石刃器上,燧石刃镶在骨质刀身的凹槽内。石刃与骨梗以一种类似化学黏合剂的物质连接,从而形成既能相对固定,又可方便替换的复合工具。
他们是巧妙的匠人。有些陶器上可看出明显的缀合修补痕迹,即在裂开的陶片上钻孔,便于“缝合”,这让人联想到流行于民间的“锔锅锔碗锔大缸”,办法如出一辙,古人的智慧,令人不容小觑。
上宅先民还创作了神秘的陶鸟首形器,鸟头部前面有一喙,两侧各有一眼,身上交叉划线象征羽毛。有人认为这是图腾柱,与祭祀有关。
填补空白的发现
著名历史地理、北京史学家侯仁之先生得知这一发现后兴奋不已,指出:“京东平谷县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大有可能与京西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指房山周口店遗址)的研究,后先相继,东西映辉,从而为既是全国政治中心,又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城的悠久历史,普增光彩”。
1989年9月,金海湖畔建立起北京市第一座新石器时代文化陈列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陈列馆——上宅文化陈列馆。2019年,上宅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宅文化”是北京首支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它发现前,北京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至4500年前的雪山文化之间的历史是空缺的。同一时期,中原有仰韶文化、南方有良渚文化、北方有红山文化。上宅的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填补了北京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历史的空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和严文明将中国的史前文明比喻成“满天星斗”和“重瓣花朵”。上宅文化是星斗和花朵中的北京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