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宋元时期平民社会就流传着一种通俗的简体字,这些字被称为“俗体字”。而这些俗体字(简化字)和异体字,无论在元代手稿,抑或是元代刻本和抄本中也是常见的。例如,1986年发现的元代《西厢记》手抄残页(见上图),整片残页仅有91个字,就已经出现了“门”、“闷”、“闷”、“听”、“见”、“宁”、“恠”七个俗体字(简体字);而在之前发现的元刻《新编校正西厢记》残页上(见下图),我们同样发现了许多异体字和简体字,如“斈”(3字)、“来”(4字)、“泪”、“乱”、“声”(2字)、“与”(2字)、“回”(2字)、“斍”、“万”、“苗”、“弥”、“器”、“妆”等俗体字,单是一页纸里就有20多个俗体字,而且不避讳。
由此可见,元代时期民间用简体字书写和刊刻是比较普遍的。原因在于,元朝皇帝为蒙古族,人名汉字都是音译、无法避讳。况且元人礼制观念淡薄,查禁也不严谨,因此元代的刻本和手稿也不用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