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老北京的中秋味道(组图)

老北京的中秋味道(组图)

2022-09-08 11:02 文章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双兔图》,明故宫博物院藏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中国的农历八月在秋天收获季节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秋季和八月的正中,故称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果子节、团圆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老北京过中秋节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馈送水果、玩兔儿爷等风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花市庙会迎中秋

中秋节虽然在八月十五,但老北京过中秋,从八月初就开始了。最热闹的地方,则非花市莫属。

花市在崇文门外大街北段路东,全长约2000多米,宽约10米左右,后分东花市和西花市,老北京统称为“花儿市街”。花市在明代称神木厂。明永乐四年营建北京时,命工部尚书从川蜀取材,得大木数株,“天子以为神,名其山曰神木山,遣官祠祭。”把这几株大木也当神一样在北京供奉。永乐二十年(1422),在崇文门外建起神木厂,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崇北坊中已记有“神木厂大街”地名。清朝建立后,将明朝遗留下来的几株“神木”,从崇文门外迁至广渠门外二里许,另立新厂。在《清乾隆北京全图》上,神木厂大街已改名“花儿市大街”。后以羊市口为界,东边为东花市大街,西边称西花市大街。1965年后将周边胡同扩入。2002年由幸福大街北口向北直到崇文门东大街修建了南北大道,与东、西花市大街相接,增加了北花市大街和南花市大街。

“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清末以来,东花市大街一直是绒花和绢花生产、销售的中心地点。凡经营绢花者,都是门前设店销售,后院设作坊制造。东花市一带,北从小市口两侧直至虎背口;南从南小市口两侧上下堂子、上下宝庆、上下锅腔(国强)、上下唐刀直至元宝市,多数家庭都从事这一行业。清朝著名手工艺人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围绕“花市”的兴盛,绸布店、绒线铺、杂货铺、饽饽铺、干果店、钟表店、瓷器店、首饰楼、珠宝店、古玩店及中药店等,也在这一带应运而生。花市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作坊和店铺,如玉器作、珐琅作、象牙雕刻作、花丝镶嵌作、雕漆作、料器作、挑补刺绣作等。于是,每年临近中秋节时,就在花市这块老北京最大、最集中的手工业区,开启了节日的序曲。

民以食为天,炒菜做饭谁也离不开灶台,所以过去各家都要在灶间供奉灶王爷,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东花市大街路北原有一座北京最大的灶君庙,掌管全市各地的大小灶君,故又称都灶君庙。灶君在民间俗称灶王、灶王爷。花市灶君庙有三层大殿,每殿有房三间,中殿有前后门可穿堂而过。正殿供着灶君和灶君的妻子,老百姓尊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灶君头戴礼冠,身穿朝服,黑髯。清代吴长元的《宸垣识略》:“都灶君庙在花儿市,明建,无碑可考,有古柏一。本朝康熙间重建,有国子监祭酒孙岳、翰林院编修冯云骕二碑。”

灶君庙门外,有康熙己巳年(1689)间崇文门外上头巷童子圣会的同仁诚献的雄雌铁狮子一对,高约二尺,相顾而视。老北京歇后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比喻朋友关系密切。厨行把灶王爷视为本行业的祖师爷,传说灶君八月初三日圣诞,每年八月初一、初二、初三灶君庙有庙市。故八月初三这天也称“厨师节”,要在这里举行“灶君会”。“灶君会”盛行于明清之时,是老北京惟一盛行的行业节日。当天,各家也会按老人过生日的习俗,在灶王爷像前供三碗寿面并焚香礼拜。旧时灶君庙的“灶君会”非常热闹,开庙时八大堂、八大楼、八大春、八大居等有名的酒楼、饭庄的厨师以及大小饭馆的厨师和平民百姓都到庙里来焚香拜灶君。同时在此交流技艺经验,牵线搭桥介绍工作,收授门徒,举行拜师、谢师、出师的仪式,最后请戏班演大戏。

开庙期间,摊位都设在庙外。届时,庙门外有很多售卖花市特有的各种绢花、装饰品、锅碗瓢等炊事用具的摊位。因为就要过中秋节了,最应时的就是泥兔儿爷,所以庙里庙外摆满了兔儿爷,有人形容其景象“真好像是兔儿爷大会似的,逛庙的小孩子们每人都要抱着一个回去”。其余卖水果的、买祭祀“兔儿爷”供器的,都很风光热闹。这个庙会恰似中秋节的开幕式,吸引众多游人前往观展。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