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444窟《说法图》 谢成水 临
为此,谢成水便成了一位临摹前的“校对”,他会反复校对原稿原作,因为之前的失误有的是看不清楚原作,有的是多人合作起稿,各有差异。在校对过程中,谢成水对敦煌各个时代的笔法线法,有了更深度的认识。同时他还发现了十个朝代的风格各有精妙之处,却又整体呈现了中国绘画的演变过程。
提起敦煌的同仁,谢成水还特别提到了李其琼,她于1952年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临摹壁画,从此一生都献身于敦煌。她的《莫高窟220窟西方净土变》、《莫高窟220窟帝王图》给人印象深刻。谢成水说,他一开始看到李其琼的临摹壁画,看到颜色非常“新”,感到意外,后来就向她请教。她认为,临摹并非是复制,这些壁画在早期时颜色就是很“新”的。这给了谢成水很大的启发。
同时还有董希文、段文杰,他们的临摹特点,以其神韵著称,能够赋予已经破烂不堪的画面以新的生命力。在他们的启发下,谢成水在临摹莫高窟第254窟的《舍身饲虎》时,就重新感受到了临摹与复制的区别,不是刻板的把破裂线条乃至鸟屎都临摹下来,而是赋予壁画更完美的艺术形象。
“敦煌艺术是要花真功夫去认识,才能够使心灵得到感应。关于这一点,谢老师是真正有感悟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艺术家,他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当中来;另外,他非常勤奋地读了很多书,将这个传统文化弄懂了。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他写的内容,就是真正的自己心灵的一种感悟,是真实的。”
这是敦煌研究院第五任院长赵声良(现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在谢成水的新著出版之际写下的一段感言。同时又说:“我们做艺术,包括做艺术理论的,都要认真地把传统的东西搞懂。搞懂了之后,你就会特别喜欢它,就会觉得这样的传统,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震撼的。当你真正明白了之后,你会很激动的。当年,我和谢老师进到洞窟里面,经常都是激动一整天,都会想这些问题:北魏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好呢?后来发现隋唐的内容也挺美的。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去发现,去学习传统,感悟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