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12月3日,“中国表现2023”展览在北京丽都国际艺术中心正式揭幕。“中国表现”通过展出一系列优秀艺术作品,织就了一个学术对话和艺术交流的语境,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内涵和时代风采。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担任策展人,展出了许江、谭平、苏新平、马路、张方白、尹朝阳六位艺术家的作品。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1日。
何为“中国表现”?“中国表现”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有何区别?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实现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览期间,《中国美术报》记者对本次展览策展人彭锋和参展艺术家苏新平、马路、张方白、尹朝阳进行了专访,一起探讨为何在众多中国当代艺术样式和风格中突出“中国表现”。
为什么是“中国表现”?
中国美术报: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您看来,“中国表现”艺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彭锋:中国传统也有一种表现性的艺术,我们称其为“写意”。不过,写意和表现的侧重有所不同。当下如果还强调写意,就有可能跟古人一样,给人还没有现代化的感觉。“中国表现”有写意的精神,但是跟今天的生活发生了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当代写意。“中国表现”与写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全球性的艺术。如果“写意”只有中国人懂,那么它就是一种地方性的艺术。通过与“表现”的结合,“写意”就从传统进入了现代。所以,“中国表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写意艺术的现代化结果,它不再是对传统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