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雷
浏览媒体上的名家书画小品展,多为简笔水墨,充其量是几分钟的活计。并非费时不多作品就不好,白石老人寥寥数笔的花卉册页,笔歌墨舞,生机盎然,笔简而意足,让人玩味不尽。而眼前的除了小以外,实在找不到美,水平不济咱就态度好点,卖卖力气,也算“没功劳有苦劳”,偏又矜持笔墨,点到即止。本该挺好的一个展览,给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自己不拿自己当回事,没人拿你当回事的日子就不远了。
时下画坛,小品颇为流行,其中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笔会、展览的应酬与市场推广中价格的低门槛等,不过,平心而论,其中能留住人们目光的微乎其微。水平自是有限,何况本来已经“减料”了,还要“偷工”,寥寥数笔,粗中有粗,让人一览无余,复杂一些也往往是简单的符号堆砌,不说味同嚼蜡,也是情趣寡然。我们看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等很多册页、扇面等小品,常常是简之又简,而构思的独到与笔墨的韵味,已经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各种形式、名目的名家书画邀请展越来越多,但充斥其间的相当数量的应酬之作,让人不免生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喟叹。
白石老人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引得不少智者也玩起了“专业”,花鸟虫鱼,专啃一种,似乎找到了终南捷径。殊不知以上诸家无不在生活、传统中摸爬滚打,练就一身好功夫,有点石成金、着手成春的本领,厚积薄发,无不可观。世人仅看到冰山一角,但知“窥斑”而不能“见豹”,与盲人摸象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