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瓷”的出现,是唐代陶瓷工艺又一大成就。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壶、罐、拍鼓等,故宫博物院藏唐黑釉斑点纹拍鼓是它的代表作,这种瓷器曾经在古董市场出现并称它为“唐钧”,建国以来在河南郑州、泌阳、郏县等地的唐代墓中出土较多’因此推测它的窑址可能就在河南这些地区。
关于它的产地。根据唐人南卓《羯鼓录》“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撚小碧上掌下须用明肯之声……且操用石末花瓷,因是腰鼓……”的记载,可知它的产地在河南鲁山。 1 9 7 7年故宫博物院第3次派人赴鲁山调查,终于在鲁山段店窑址中,发现黑釉斑点纹腰鼓的残片多件,与故宫博物院所藏腰鼓完全相同。证实了南卓《羯鼓录》记载的可信,而且得知烧“花瓷”的窑址除了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外,还有禹县的上白峪窑。腰鼓残片在上白峪窑也有发现。
禹县是宋代钧窑的故乡,宋代钧窑的产生与“花瓷’’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陶瓷生产中的另一突出成就,就是一般俗称“唐三彩”的陶器迅速发展。在唐代以前的北朝时期,尽管出现过黄绿彩陶器而被视为唐三彩的前身,然而它毕竟还不是三彩。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产中的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珍品,它的出现与发展又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一般低温的釉陶不同,它的胎体用白色粘土制成(高岭土),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主要有3种: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铁烧成黄褐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并用铅作釉的溶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各种色调,斑斓绚丽,使人想见盛唐的风采。它的烧造工艺是两次烧成,先是在1 1 00℃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