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仿王蒙山水》
不少当代画家热衷临摹前人作品,却多被诟病“能入不能出”——
仅拾古人牙慧 难有当代建树?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江粤军
黄宾虹诞辰150周年大展,引发了诸多思考与热议。其中,关于当代画家学习黄宾虹,大多能入不能出的问题,颇值得探讨。一直以来,临摹就是中国画学习的一大准则,那么临摹的意义何在?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打得进去又出得来”?且听业界专家们的意见。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张江舟——
师法古人也要为了
更好地贡献当代文化
李可染说:“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他长期绘画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真理性的一句话。可以说,不学习传统,不继承前 人,我们的文化就是无本之木。特别是临摹,乃是进入中国画的一条门径,非临摹不足以知其范式,懂其妙处。但今天国画界确实存在着打进去出不来、甚至是不愿 意出来的情况。
中国艺术有个共同特点——任何门类的艺术,语言都是高度程式化的。像格律诗,声调对仗缜密严格;京剧,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中国画也不例外,具有 高度程式化的语言体系,尤其是笔墨。这种程式化,决定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临摹,认真体味前人积累的成果,以掌握笔墨语言的范式。虽然,也有人对笔墨语 言的高度程式化提出质疑,但我以为,这是一门艺术完备、成熟的体现,无可指摘。再加上中国画本身的材料——笔、墨、纸张,特别讲究创作程序,程序做得不 足,做得不到位,效果就出不来。因此,材料性能本身也要求作画者经过一个长期的、认真的临摹过程,熟练掌握语言范式。可以说,中国文化、中国绘画就是一代 又一代后来人在前人积累的经验基础上逐步突破推进,才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当然,今天的中国绘画界,打进去出不来的情况确实存在。我想原因有二:
一是某些画家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只盯着一家一派,不及其余,可谓“死学”, 譬如有的画家一辈子只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或吴昌硕的作品。这种学习方式没能将所有优秀的传统绘画资源都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前期储备很单薄,缺少了其他参 照物,想突围而出就很难了。我们常说,取百家之长而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