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PK列宾美术学院
文/陈婷婷 <<新周刊>>第439期
苏派油画曾经一统中国的美术院校,而现在,实验艺术与多媒介创作才受新生代艺术家的追捧。
当中国青年油画教师遇上俄罗斯青年油画教师,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2015年年初,“前进中的结构——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两天之后,“列宾美术学院青年油画教师三人展”也在广东美术馆开展。
两个展览同期展出,强烈的对比感扑面而来:一楼的广美油画教师展,声光色俱全,现代科技感爆棚;而二楼的列宾油画系教师展仿佛穿越回了上一个时代。
在同场竞技的油画舞台上,中俄两国教师交出了截然不同的答卷。
俄罗斯列宾队:仍是苏派油画。
来广州展出的三位列宾美院青年油画教师,是俄罗斯“新生代”油画家格里戈里·古卡索夫、伊利亚·阿夫恰连卡和亚历山大·梯什卡。此次带来100 件油画作品的他们,都在现实主义学派巨匠、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大师安德烈·梅尔尼科夫油画工作室学习或工作。可以说,他们的作品直接体现了当代俄罗斯油画 的面貌和特征。
伊利亚·阿夫恰连卡的作品细腻,无论是肖像、静物或是风景,光与线、色与象之间充满了抒情性。格里戈里·古卡索夫善于捕捉人物瞬时的动态和神态,笔法兼具浪漫性和书写性。
亚历山大·梯什卡的风景画让人感到一丝静谧,其特有的深沉、略带忧郁的基调,抒情浪漫的色调和近于晕染的墨样运笔,缓缓讲述着中俄两国的优美风光,极具文学性。
在广东美术馆二楼参观一圈下来,你能得到对俄罗斯油画最粗浅也最深刻的印象:写实。无论是《牧场归来》里夕阳西下成群归家的牛羊,《蝴蝶》里趴在开满鲜花的田野上的俄罗斯战士,还是《沿着老城的街道》里阳光明媚的中国云南丽江束河古镇,都能嗅出浓厚的苏派油画的特征。
所谓苏派油画,并非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绘画,而是指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盛于四五十年代的苏联油画。作为反映现实的绘画形式,苏派油画承接巡 回画派的特点,人物造型严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而由于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文艺方针,苏派油画热衷描绘正义事业和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反映了其特定的功能性 和严肃性。
看列宾美院的油画展,你也许能感受到苏派油画与中国油画的血缘关系。曾与苏联有相同经历的中国,几十年来照搬苏式的油画教学体系。毫不夸张地 说,苏派油画已渗入到中国油画的基因里。但在楼下的广美油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中,你会发现,近年来,中国油画发生了不止一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