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鉄笛吹花(画家未君)斋话语录(组图)

鉄笛吹花(画家未君)斋话语录(组图)

2015-05-11 16:23 文章来源:书画村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3、关于继承与创新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艺无古今,迹有巧拙”,是说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巧拙之说。我虽同意这种观点,但石涛在他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中特别 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却是解开了我们对于笔墨和绘画新旧之分争论的困惑,也算是“一语道破天机”。怎样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让我们的传统艺术有传承,有 继承,亦有“创新”?这是摆在众多艺术家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否“独到”就是创新?是否表现“怪”,有“个性”就是创新?对待这个问题,我还是有话想说的。 中国画艺术历经千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发展过程中,其核心思想仍旧沿用中国的道家、儒家、禅宗思想的理论体系,比如,中国画讲“天 人合一”、讲“物我两忘”、讲“阴阳有道”、讲“心源造化”、讲“真善美”等等,要求绘画讲意境、讲气势、讲情趣、讲内涵、讲神韵、也讲社会属性,如此种 种一直成为评判中国画美学思想的基本标准并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中。所以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自身的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 术思维,大胆的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以当代人的文化观念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追求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非要丢掉传统,而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新的时代气 息,新的格局、新的主题精神,并达到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古人讲:画品如人品。画家主体的人格、人品、修养气质决定了画品的深度,有了深度才能决定高 度,而画品的高度最终是靠作品的笔墨来决定的。而画家全面的文化修养、独特的精神气质才会在作品中呈现出不一样的个性,而个性是决定画家创造新的语言形式 不可或缺的根本因素。李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其实就证实了中国画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创新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标新立异, 不是投机取巧,即使这样也是不会长远的。谈创新,必须建立在不断学习和个体的思想精神上,唯有不停的吸取和修炼,才能画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物象和内在精神。 我深知,艺术创新的风格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要经过漫长的艺术创作过程和社会阅历的积累,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画家高雅情趣的自然流露,方 可“水到渠成”,并成为画家继承与创新品位的最好定格。

4、关于书法

4月12日,我带领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中国画课程高研班我工作室部分成员拜访我老师林凡先生,并聆听了先生之教诲。先生告诫我们:只要拿出40%的时间画 画就行了,而拿出30%的时间练习书法,拿出30%的时间读书。可见,“画外功夫”对于一个画家的重要性,不练书法、不读圣贤书,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画匠, 而不能成为画家。书法是中国汉字独有的传统表现艺术,也是一种传统的高尚行为,是笔墨中独有的语言符号,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 乐。从先秦李斯创出小篆,历经两汉三国的魏碑,两晋南北朝的正楷、行楷,到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宋朝的苏轼、米芾、蔡京,明朝的文徵 明、董其昌等等;而书法体也经过了小篆、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宋体,可以说,书法的历史是光辉的,而不同体的书法也能窥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人 品,所谓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但当代诸多工笔画家往往忽略了书法,把书法和绘画分开,认为画是画,书法是书法,以为只要把画画好就万事大吉了,这与真正的 传统艺术是背道而驰的。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国画一是从思想入,二是从书法入,中国历代画家注重文化的修养和内涵,一个真正的画家是靠“养”出来的,而不是 靠单纯的拚技术、拚口舌出来的。林凡先生的话一语道破当今画坛之弊病,也点醒了我们这些行进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梦中人”,实为“一针见血”,提 得恰到好处。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