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青年艺术家度过毕业敏感期
记者:为什么会策划“千里之行——优秀毕业生作品展”这个项目?
徐冰:现在的艺术圈比较热衷于追逐成名艺术家,慢慢的我开始觉得他们的作品没那么有意思了。很多真正有意思的东西在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作品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年轻艺术家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希望把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呈现出来。
记者:青年艺术家在这个展览中能得到什么切实的帮助?
徐冰:第三届“千里之行”,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想知道前两届展览对他们的帮助有多大。调查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参加展览的毕业生中有些借此得到了到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参加双年展的机会,还有些人获得了基金的支持和画廊的追踪。
记者: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艺术家会面对哪些困境?
徐冰: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困惑恐怕就是如何融入社会,个人和作品如何获得市场的认可。刚走出校园的这几年是艺术家要面对最多挑战的时期,不管在学校 的成绩如何出色,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艺术家,他都要面对市场和社会。这个时候的艺术家是很敏感的,任何一个坏的影响都可能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他需要更多的 机会,我们希望通过“千里之行”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后续发展的平台。
记者:今年是“千里之行”的第五年,毕业生以90后为主,他们的作品和以往比有什么特点?
徐冰:这几年的毕业生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运用的综合化,以及表达的自由。有些学生的作品很宏大,也有些学生的作品很精美。现在的学生喜欢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介入生活。
记者:今年的“千里之行”增加了与深圳“水湾1979”艺术社区项目的合作,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徐冰:这个“千里之行《践行》艺术计划”是“千里之行”的一个衍生项目,由中央美院牵头,九大美院一起,与深圳“水湾1979项目”合作,做一些社 区艺术空间的尝试。我们希望能给年轻艺术家在创作敏感期提供一个实施艺术想法的平台,双方的诉求虽然不同,但有交叉点,有机会实现双赢。
记者:这个项目对青年艺术家的艺术类别没有限制?
徐冰:今天这个时代,艺术被稀释在各个领域中,创作本身有碎片化和模糊化的趋势。艺术家的创作必须参与到生活中来。有些创作,只要它有实用性、创造性,并且对社会有益处,我们管不管它叫艺术都没有关系。
记者:艺术走出美术馆和画廊是不是它未来发展的趋势?
徐冰:美术馆是西方的概念,中国古代没有美术馆,中国有壁画、园林、卷轴画,我们看艺术的方式更人性化,也更生态化。我们要做的公共艺术虽然以当代 艺术的形式存在,但它核心的理念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非常内在的关系。艺术在美术馆之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采访/宋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