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明,出现了一种洒金炉。它是在宣德炉上再点金,是光泽内敛的宣德炉一次华丽的转身。陈巧生也做洒金炉,他点的金是一片一片的,凑近了看,呈不规则的
块状,但拉开一定距离,这些金片又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布满了炉身。陈巧生也并不排斥繁缛的雕刻,因为雕刻毕竟拓宽了铜炉的表现手段,只要图案与器物本身
的器形、气质相得益彰,也不必给自己画地为牢。在镂空雕刻时,他考虑到香炉多为文人所用,所以他大多雕一些亭台楼阁、侍女花鸟。如此,当缕缕青烟从画面中
升腾而起,便宛如一幅意境优美的动态画卷。
铜器的雕刻,刻刀并非施在铜上,而是蜡上。以蜂蜡塑成所需铸造器物的蜡模,雕刻成型后,其外用耐火的泥沙包裹,加热烘烤至蜡模全部熔化流失,让坚硬的泥沙 层形成一个中空的外壳,往里浇注铜水,冷却后将外模敲碎,便得到一个初步成型的铜器。这种铸铜法被称为失蜡法。运用此法,再复杂的器形都有办法铸造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精雕细刻的青铜器之所以可以惊艳后人,就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方法。陈巧生铸炉采用的也是失蜡法。原理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包含着极为繁复的工 序,陈巧生也是试验了多年,才把这种失传已久的铸造方法重新寻找了回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铜炉文化,两年前,陈巧生在苏州相城区开设了巧生炉博物馆,展示了自己收藏的明清铜炉与数百件巧生炉精品。博物馆由陈冠丞担任馆长,负 责铜炉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在他们父子看来,尽管宣德炉曾经达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但铜炉文化不应该成为一种贵族文化,而应该惠及每一个普通人。博物馆免 费向公众开放,其目的也正在于此。
陈巧生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心却变得浮躁,点一支香,赏一具炉,可以让人很快静下心来。在香气熏染下,无论人还是炉,都仿佛回到了古代,无尘俗之扰,也无车马之喧,在人与炉中间,只有袅袅弥散开来的几缕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