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室收藏肇始于王权诞生,贯穿古代史,被认为是“历代统治者确立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内府收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周天子收藏器物之所名曰“天府”“玉府”,青铜重器等国之大用的礼器藏于“天府”,供人欣赏玩好之物归“玉府”收掌。后者的门类日趋庞杂丰富,成为皇室收藏的主流,书画、古籍收藏是其中的重要门类。最早两者并不分家,统称为“典籍图画”,至隋唐时,内府书画收藏发展步入正轨,才与书籍收藏相分离。
皇家收藏往往呈现出某种规律:开国之初统治者继承前代藏品,继而经年向民间搜访购求,而到了王朝末期,内府藏品又多在改朝换代的巨变中或是流散民间,或是毁于战火,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帝王个人对艺术的偏爱和造诣,也会促使艺术品收藏的高度集中,清以前的内府收藏,在唐太宗、宋徽宗、元文宗时出现了三次高峰。
明代的皇帝“大都无鉴藏书画的嗜好”,内府“书画收藏详细记载缺失,无法窥见其全貌”,嘉靖以后,还曾将内库珍品出卖给豪强,以补充军饷不足。杨仁恺在《国宝沉浮录》中认为,“由于人为与天灾所造成的灾害,使我国千余年来递藏的作品,逐代锐减,尤以明代的情况最差。”清代统治者身为满族,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吸收,尤其历经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繁荣,内府的书画、古籍收藏数量也随之急剧增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奠定了今日故宫蔚为大观、恢宏深秀的收藏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