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叶武林以《祝福》 《原野》等小说中的人物创作的绣像
画上不了墙,“站”不住,往外“抢”
当下的建筑设计师不愿在建筑上设置壁画有多种原因,其中一点就是有的壁画家在建筑中总想突出画的效果,画在墙面上“站”不住,往外“抢” ,“跳”出来,也就是说壁画与建筑的关系不协调,结果造成壁画不但没有为建筑添彩,反而影响整体格调。因此,有的建筑设计师不喜欢在自己设计的建筑上设置壁画,而采用高档材料替代了。这是壁画不易找到墙面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则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接受美术教育有限。如今这一代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已不像老一代的建筑设计师如戴念慈、齐康等在设计中展现他们对建筑装饰的看重。年轻的建筑设计师不太关注艺术,审美理念淡薄,自然也想不到为建筑设置壁画了。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主张的是建筑设计师凡·德·罗的“少就是多”、路斯的“装饰就是罪恶”;就连我们所熟悉的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设计的建筑,除非用建筑语言实在解决不了其内涵的时候,才采用装饰” 。但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譬如美国华盛顿美术馆东馆门前摩尔的抽象雕塑、馆内咖啡厅的一面流动的水帘墙,以及中国香山饭店赵无极的抽象画、苏州博物馆的枯山水等,还是采用了装饰。
具有装饰色彩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与简洁明快的结构主义建筑之后出现的库哈斯、哈迪德的建筑形态其特色迥异。我见过巴黎歌剧院几面墙壁的花饰浮雕、门旁的雕塑,让人目不暇接,得到审美的极大享受;而库哈斯为央视设计的新大楼的外墙面,只是玻璃屏幕和菱形的钢铁框架,一览无余。
今年年初,笔者到云南省宁洱县,看到小学校教学楼的墙面上,小广场戏台的背景墙上,房舍的围墙上,小饭馆的墙面上都画了壁画。我心里自语,这些朴实、通俗、具有亲和力的画作,真正彰显了壁画的公众性。我们壁画家能否放下架子,画这些内容呢?这也使我想起,在我们的大城市街道适当的墙面上也应该画些“街道壁画” ,改变一下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的城市面貌。
当下,我国城市中的建筑已趋于饱和,许多城市的建筑设计研究院都很少承接设计任务,处于休眠状态。如此,与之相关联的设置壁画的建筑墙面肯定就更少了。要将壁画持续地发展,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渠道还可以寻找到墙面:一是全国一些大城市都在兴建地铁,虽然地铁工程中许多墙面都被大广告箱抢占了,但还是可以寻找到创作壁画的墙面的;二是有的地方在兴建庙宇,可在这里寻找到墙面;三是旧建筑的改造和扩建,为了恢复旧建筑的生气,也可能会找壁画家“补壁” ,同时我们也可以开辟有关城市街道壁画的规划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