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和高清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开启了日益广泛的互联互通,我们也由此进入到了大互联时代。就本质而言,艺术展览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媒介。因此,作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展览更需要也应该积极拥抱,而不是排斥“互联网+”。事实上,无论从内容上讲,还是从形式上看,大互联时代的艺术展览都同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的艺术展览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由此对策展人的策展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动:参与者思维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内在欲望,都有参与到艺术过程的潜在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讲,让一个人付出比给予更能让他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和成就感。互联网则让个人的表达和表现成为了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艺术展览的参观者年龄逐渐由“50后”、“60后”、“70后”向“80后”、“90后”甚至“00后”倾斜。那些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不太会被动地接受信息,也不会满足于简单地观看艺术展览。对于他们来说,艺术展览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策展人必须将传统的以内容为核心的策展人思维更新为以互动为重点的参与者思维。
事实上,对于当代艺术而言,参与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产生了“参与性艺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强调合作、参与、互动和社会介入的参与性艺术早已成为主流的艺术展览形式之一。例如,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馆时的首展中,由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谢素贞策展的主题为“娃娃外传——镜屋魔幻师”的儿童互动艺术展就秉承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参与互动。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展览模式,实践了社会雕塑的理念,而且拉近了银川当代美术馆与公众间的距离,真正达成了同展览参与者的互动。相比之下,传统水墨依然停留在艺术家创作和展示作品,参观者观看和评判作品的传统展览模式。事实上,对于大互联时代的艺术展览来说,参与者思维不仅包括当代艺术已经在进行的艺术创作的合作式和参与式实践,而且涵盖各种艺术展览的其他所有环节。换句话说,艺术家和策展人应该将艺术参与权交给参与者,让参与者实实在在地参与到艺术展览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