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18世纪末,这种画像的技法模式成为英国绘画的主导。在凡·戴克的《查理一世骑马肖像》中,描绘了查理一世身穿盔甲骑着一匹大马,正准备用右手发号施令,好像正在领导着骑士们投入战斗。
英国绘画新时代的黎明
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绘画新时代的黎明到来。1768年皇家艺术学院成立了。皇家艺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约书亚·雷诺兹爵士,他主要是一个社会肖像画家,为当时改变了英国的人们画像。雷诺兹和同时代的许多人沿用了凡·戴克的绘画方法,如雷诺兹的《子爵凯珀尔》这幅画。
雷诺兹不仅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艺术理论家。从1769-1790年,他撰写了一个叫做《演讲录》的系列,概述了他的艺术想法,在他“演讲”第十一讲中写道,“当绘画进入最高水平时,就会忽略细节,而努力把我们心中之物描绘出来。”
一种新的感知
十八世纪末期,一些新想法渐渐开始出现。浪漫主义画家开始在欧洲艺术里研究这一观念,英国的约翰·康斯太勃尔在开始在这种探索中崭露头角。他出生在萨福克郡。康斯太勃尔最著名的画作是描绘他的家乡的那幅《岱莱姆峡谷》。法国艺术家泰奥多尔·席里柯在1821年访问伦敦时看到康斯太勃尔画的《干草车》,大为震撼。《干草车》随后在1824年的巴黎沙龙展出时获得了金质奖章。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一度在英国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反对雷诺兹的观念。康斯太勃尔直接面对景,画了许多整开的素描草图,还做了大量对云的观察性的研究,他这么做是为了获得更精确的方法来记录自然的和大气条件。他的这种艺术哲学和他在巴黎的曝光激发鼓舞了当时法国年轻一代的画家,像卢梭、米勒和杜比尼。后来他们建立了巴比松画派。学校也开始沿用康斯太勃尔的方法,废除了形式主义而直接从外部环境入手来构成绘画主体。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康斯太勃尔通过建立自己的绘画哲学方法,成为英国第一个把影响扩散到了国外的画家。
1848年, 大概康斯太勃尔去世后的第11年,出现了由威廉·霍尔曼·亨特、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组成的一个英国画家团体。他们也反对皇家美术学院所推动的潮流,尤其是反对雷诺兹爵士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拉斐尔以及之后过于机械的风格主义画家。最著名的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杰作《欧菲莉亚》表现了这个团体的绘画理念和方法。和康斯太勃尔一样,米莱斯坚持准确性是一种对“普遍真理”的追求。米莱斯的绘画试图告诉我们的真相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感觉,按照心理状态做出决策。这些行动反过来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这是对这种情绪影响的隐喻与诠释,构成这幅杰作的核心。对外部事件失去控制成为了主导20世纪英国绘画的一个主题。
战后存在主义
米莱斯和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用加剧颜色来贴近现实,而下一代的画家用相反的方式追求着同样的目的,他们放弃了使用生动的色彩和对细节的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