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荷尔拜因的代表作《两位使节》
不久前,西安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以英国绘画简史为主题的讲座。主讲人英国艺术家、美术史家罗伯特·布莱斯曼 (Robert Priseman)讲述了英国的绘画如何在基督教主题中植根,又如何在二战后发生了从宗教到哲学的转变,以及政治事件对艺术是如何产生影响,并逐步融入到20世纪末英国艺术家的作品中去的。
罗伯特·布莱斯曼
从基督教到存在主义
绘画在英国的传统可追溯到17世纪初,表现在修道院里匿名工作的修道士们的宗教手稿上及中世纪用圣经故事场景去装饰的教堂墙壁上。
我们将带着两个观点,看看它们是如何被政治事件影响,并逐步融入到20世纪末英国艺术家的作品中的。第一个是西方艺术如何作为一种手段去图解《圣经》新约故事的历程。在荷尔拜因之后,尤其在一战以后,基督教的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开始逐渐质疑对基督教的信仰而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第二个是关于人们对绘画的认知所发生的改变。他们认为绘画不应该是一种画人和风景的工具,而是我们用来感知世界的一种隐喻与象征的表达方式。
从荷尔拜因到凡·戴克
像许多在英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伟大画家一样,年轻德国画家汉斯·荷尔拜因并不出生在英国,而是来自欧洲大陆。荷尔拜因带着学者伊拉莫斯的推荐信,在1526年搬来了伦敦,在托马斯·莫尔爵士那里得到了赞助。莫尔爵士是律师、政客及国王亨利八世的顾问。荷尔拜因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经验,在接下来的17年中,一直到他1543年去世,荷尔拜因改变了英国艺术的面貌,为之后的人们开创了一个范本。
荷尔拜因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画了许多莫尔爵士及家人与朋友的肖像。《托马斯·莫尔爵士》是在他到伦敦后不久所作,通过寥寥数笔就已经把模特面部刻画得极其精准。这类画因此成了绘画的范本。 《两位使节》是荷尔拜因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画上人的肖像是关于法国大使丁特韦尔和拉沃尔主教赛尔维的,描绘了两人都站在大幕帘前,在幕帘最左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小的耶稣受难像。荷尔拜因用心地把这两个人置于观者面前,他们像一个地球上的权威者但同时也不能脱离神的掌控,观者因为与他们共享了一个隐喻的空间而知道自己也是被同样的规则所统治。
荷尔拜因去世后,之后一段时间里英国艺术界再无要闻,直到擅长肖像细密画风格的尼古拉斯·西利亚德(300296,股吧)来到英国。他的细密画与荷尔拜因如出一辙。西利亚德在莎翁去世(1564-1616)的三年后去世。次年,尼德兰画家安东尼·凡·戴克首次来访英国为国王詹姆士一世工作。到1632年英国的新国王查理一世劝他永久移居到伦敦。后来凡·戴克被授予爵位。查理一世坚信英格兰所有的国王都被赋予神圣统治权力,并有能力一统天下。为了巩固自己是被上帝任命的这一形象,国王查理一世利用画像在大众中强化自己作为君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