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发布的数据
本报记者 蔡 萌
2016年“3·15”,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从这一天开始,文化部出台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为艺术品市场立下了一个硬性标准。“《办法》旨在确保艺术品市场内容合法、规范有序,促进行业发展与公众权益的平衡。”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陈通简明扼要的一句解读道出了《办法》出台的目的。
1994年,文化部首次发布《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10多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最大拉动力量,国际市场份额从不足0.4%发展到超过22%。在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中,市场交易诚信不足、新型业态监管空白、执法困难等问题,不断侵害着艺术品市场的生态以及创作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原《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艺术品市场管理与发展的需要。
“规范的市场是行业繁荣的基础,《办法》调整了监管范围,其实施将有效整治国内艺术品市场目前的种种乱象,大大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办法》的正式实施,拉开了艺术品市场规范发展、繁荣发展的新帷幕。当下,如何贯彻落实是关键。在此背景下,3月9日至10日,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组织的2016年艺术品市场管理与执法研讨班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50多位文化市场管理与执法部门代表参与研讨、各抒己见。
规模庞大、乱象丛生——市场亟待全方位监管
“《办法》的出台引起了业界的震动,我所接触到的消费者、经营者、创作者,乃至执法部门的相关人员均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参与《办法》起草的专家之一、中国艺术品行业协会筹备组负责人胡月明认为,《办法》的出台意义重大。
胡月明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有相关从业人员(包括生产者)1000万人,相关企业5万家(包括生产企业),全国艺术品交易市场集中区3000个,各种形式的产权交易所超过100家,交易额5000亿元(包含私下及隐形交易),近10年单笔交易过亿元的不少于30件……“这仅是我们通过抽样调查得出的保守数据,可见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之庞大。”然而,如此庞大的规模却伴生着各种问题和乱象,尤其是2011年9月披露出的“金缕玉衣”事件,着实让公众对艺术品市场的信任降到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