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这个城市为全世界人熟知,号称“BIG APPLE”, 它在艺术、金融以及对来自全世界的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使得纽约早已成为独一无二的国际大都市,这里每天上演的各种艺术展示方式,仿若流星划过天空,照亮了纽约的夜晚,每一位艺术家都渴望把他们的才华在这里得以展现,有一句纽约人常说的话:“If you make it in New York, you will make it everywhere”。 意思是,“如果你在纽约混得开,你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
新闻发布会现场,从左至右:Pierre Levai(马乐伯画廊负责人)、Marcia Levine(马乐伯画廊项目总监)、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艺术家艾敬
1997年,艾敬初到纽约,最初她租住在(中城/Midtown)中央公园的旁边,后来她发现了SOHO(下城/Downtown),她非常喜欢那里的艺术氛围,厂房式的高大建筑,街头的涂鸦,在周末街道两边的艺术家在街道上展出并且销售自己的艺术作品,那里充满了创造力和活力。她参观了MoMa/纽约当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她与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等当代艺术大家的作品相遇彻底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用视觉艺术表达自我的渴望,如果说1995年在巴黎的罗浮宫以及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以及英国大英帝国博物馆的参观打开了艾敬的视觉旅程,那么纽约使得艾敬感受到视觉艺术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的一种碰撞,激发了艾敬对于视觉艺术的热爱,艾敬发现自己喜欢的音乐家和艺术家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曾经在纽约居住过或定居。之后艾敬的很多音乐作品也是在那里完成的写作,比如《纽约,纽约》《水牛66》,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这张专辑,这张专辑也成为艾敬个人事业转变的拐点,因此由音乐转为视觉艺术创作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