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泽畅
美术作为视觉和造型艺术,内蕴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外化为作品的笔墨精神,刻录着生活嬗变的信息,勾勒出时代演进的轨迹,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军旅美术工作者与时代之关系并非简单的“跟随”,介入时代,表现时代,以至于引领时代才更接近军旅美术精神的本义;技法与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笔墨”最终指向的是军旅美术的精神与内涵。
长久以来,军旅美术凭借对重大题材的有力摹画、对军人形象的生动塑造,承载着吞吐历史、关照现实的时代精神,彰显着庄重典雅、雄浑大气的美学风范,滋养陶冶了官兵情操,引领着中国美术的审美风尚。
改革强军的时代背景下,军旅美术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存在着亟待突破的瓶颈。有的创作者长期脱离基层,对火热的军营生活和部队现实了解不深,把握不透;有的创作者单纯地认为表现高科技武器装备有违美术语言的审美属性,却忽略了对操纵武器军人的心灵和情感世界的关注和刻画。军旅美术工作者要紧紧围绕打造强军文化的目标要求,在塑造“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形象上求突破、下工夫,以更多接地气、鼓士气、有生气的艺术精品为部队和官兵服务,浓墨重彩地书写改革强军新画卷。
抵近演训一线
文艺创作离开了人民、离开了生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军旅美术创作只有坚持深入基层、贴近火热的军旅生活,作品才能受到官兵的喜爱,作品中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审美品格才会被官兵欣赏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美术工作者为谁创作、怎样创作,是一个根本要求和原则问题。
艺术创作的理念与技法,想象和夸张,创新与突破,都要立足于脚下真实的土地。军旅美术工作者要想在强军兴军的时代背景下有新的建树和发展,首先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去激发灵感,在火热军营中找寻感动;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扎根于军旅生活的沃土,直面改革强军的热潮,身入更要心入演训一线写生创作。然而,当前的军旅美术创作存在着与军旅现实脱节的现象。部分军旅画家对深入基层部队体验生活不够积极主动,习惯于独处画室中冥思苦想,乐于三尺画布前模仿嫁接,安于依靠模特和照片想象生活;却疏于到基层部队去感受战士的生活,疏于到艰苦的边防海岛去捕捉形象和素材,疏于到偏远的红色根据地和当年的历史战场接受人文滋养。长此以往,隔膜感日甚,高冷范儿凸显,很难创作出感染官兵震撼心灵的军旅美术佳作。
唐代画家张躁有一句不朽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是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中国画的传统讲究“师造化”,对创作主体而言是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写生,要到生活中去画速写。当代著名画家刘文西从1957年开始,先后90多次到陕北深入生活,踏访了陕北26个县,和乡亲们一起过了40多个春节,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他画了几千幅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创作了几百幅展现领袖风采和陕北乡情的力作。长期的生活积累,使他创作出了《毛主席与牧羊人》这样的经典画作。
正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言:“法是代代破,道是传千年。”无论手法如何变化,深入现实,贴近生活,永远是创作的基础和原则。军旅美术之所以成为中国美术的“重镇”,优秀乃至经典的画作层出不穷,成功的奥秘正在于深入生活。从技术层面而言,写生也是军旅美术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观察方式与练习手段,通过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原生状态的速写,以准确的形象刻画来传达情感与思想,最终达到思想与艺术升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