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报
毫无疑问,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以微博、微信为展示媒介的艺术推广日趋频繁。这种基于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展览形式,利用网络空间的外延性,将艺术作品的空间范围外延放大,增强了艺术传播速度和覆盖面,成为一种极具时效性的艺术传播方式。
自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还改变了人与媒体的关系。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就揭示了媒介如何作为人的延伸进而参与社会文化结构的塑形。媒介不仅意味着信息呈现的状况,还意味着人们参与媒介的不同程度和模式,及其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读者、作者身份的不断切换,带来一种新的阅读交流方式,阅读的关注点从阅读文本向阅读自己悄然转变。不仅仅是作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反复阅读自己的文字,而更在于网络发言的关注点从“我说了什么?”转向“谁在关注我”。这正应验了麦克卢汉的断言:“我们自身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这种转变很快导致网络向高级的自媒体结构进化。
当下,自媒体正悄然改变着我们身边的文化艺术生态,并使原有的艺术权力结构逐渐发生转变。围绕艺术话题的诸多微信公共平台,影响了纸媒原本建立的言论机制,甚至改变了作者、读者二元结构。微信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和即时。同时,还创造了一种虚幻的平等和自我认定的权威,这也是微信很快吸引大量参与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媒体促使艺术传播与价值影响悄然发生诸多变化。它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甚至带有依赖性的交流工具。与传统媒体居高临下的传播不同,来自“朋友圈”的话语不断潜移默化形成艺术感染力。自媒体时代意味着艺术领域人人都可能成为“评论家”。这一趋势必然导致艺术话语权的下放,艺术传播将不再单一地屈从于传统精英化的传播逻辑,原有艺术权力结构中的体制资源、展览资源的垄断优势也将逐渐分化,因为自媒体的功能除了传递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资源共享以及推广。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信息呈现速度的加快使得感知的重点从单个信息转向了众多信息呈现的整体外形和结构。对于绘画艺术来讲,内容显然是众多网友言论的汇集,它呈现的既有当下热点也有过往的历史。内容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作者文本,作者利用文字和图片作品构成空间,呈现着从观点中显形的作者。艺术家在微信上发布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即时记录,更多地依赖图像的自明性而非文本论述,把“我”变成自媒体呈现的直接内容。这种自我全景的传达指向了一种新媒体化的趋势。“我”便成为一种景观图像,随即从作者、读者二元互换形成的自我中心转化成为展示观看机制之下的自我景观化和自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