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冲毁的薛宅桥
然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国的国土面积大,文化悠久,文物实在太多。可能你小长假随便去乡下旅游都能碰到个龙王庙祖宗祠,那都是有来头有说法的不可移动文物。大好河山,我们的文物多的有点看不过来。这就造成了没法“雨露均沾”的尴尬,有的不可移动文物养尊处优百般瞻仰,有的却风吹雨打不为人知。虽然一有不可移动文物出问题就会引来一众指责,但摸着良心说,很多文物在它出事之前,可能你我都还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需要创新 保护文物得动脑筋
天灾的背后其实就是人祸。面对狂暴的大自然,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在这一点上,其实北京房山石经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房山石经藏经洞是佛教石经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文化珍品,其内石刻由隋朝的静琬(即智苑)发起刻造。上个世纪为了保护佛经秉承其理念,藏经洞被封闭。而近期由于渗水日趋严重,同时工作人员从石窗中发现洞中石板也开始风化,当地文保单位遂紧急开会讨论,最后决定“开封抢救”。 “先救命,再治病,抢救房山石经已刻不容缓。”封闭60年的藏经洞洞门即将被开启,由专家探查洞内石经损伤情况。此举固然冒险,但不得不说,做得好。当面对不可抗力时,果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把黑锅一股脑的甩给客观事实,这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是有积极作用的。